正文 第5章 平常,平淡,平靜(2 / 3)

這裏講的或許是時間管理,半小時的短暫時間換來一天從容。其實,這是一種原理,兵荒馬亂中永遠都是一團亂麻,從容之中才能氣定神閑,決勝千裏。

許多人一世“勞生”,從來不知“徐生”的從容,其實他們陷入了人生的誤區,無法自拔。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說一個人在涉世之初純潔無瑕,目光所及之處一切都新鮮有趣,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因為隨著年齡的漸長,閱曆漸豐,日漸發現世事的繁雜,不願再輕易相信什麼,山不再是單純的山,水也不再是單純的水。如果一個人長期停留在人生的第二重境界,便會這山望著那山高,斤斤計較,與人攀比,欲望的溝壑越來越深,就在此境界中到達了人生的終點。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在俗世中迷失了自己,在疲於奔命的路上終結了自己的一生。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第三重境界並非人人能達到。這是一種撥雲見日的豁然開朗,是本性與自然的回歸,心無旁騖,隻做自己該做的。麵對紛雜世俗之事,一笑而過,笑看世間風雲變幻,隻求從從容容、平平淡淡,因此,看到的又是山水的本來麵貌。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之道便在其中: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

少欲知足才是真正的富人

以前,有一對兄弟,他們自幼失去了父母,相依為命,家境十分貧寒。他們倆終日以打柴為生,生活十分艱苦。即便這樣,兄弟倆從來沒有抱怨過,他們起早貪黑,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而且,哥哥照顧弟弟,弟弟心疼哥哥,生活雖然艱苦點,但過得還算舒心。

觀世音菩薩得知了他們兩人的情況,為他們的親情所感動,決定下界去幫他們一把。清晨時分,菩薩來到兄弟倆的夢中,對他們說:“遠方有一座太陽山,山上撒滿了金光燦燦的金子,你們可以前去拾取。不過路途非常艱險,你們可要小心!並且,太陽山溫度很高,你們一定要在太陽出來之前下山,否則,就會被燒死在上邊。”說完,菩薩就不見了。

兄弟兩人從睡夢中醒來,非常興奮。他們商量了一下,便起程去了太陽山。一路上,他們不但遇到了毒蛇猛獸、豺狼虎豹,而且天空中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兄弟倆咬緊牙關,團結一致,最終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曆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太陽山。

兄弟倆一看,漫山遍野都是黃金,金光燦燦的,照得人睜不開眼。弟弟一臉的興奮,望著這些黃金不住地笑,而哥哥卻隻是淡淡地笑。

哥哥從山上撿了一塊黃金,裝在口袋裏,下山去了。弟弟撿了一塊又一塊,就是不肯罷手。不一會兒整個袋子都裝滿了,弟弟還是不肯住手。此時,太陽快出來了,可是弟弟卻仍在不住地撿。

一會兒,太陽真的出來了,山上的溫度也在漸漸地升高。這時,弟弟才慌了神,急忙背著黃金往回跑,無奈金子太重,壓得他根本就跑不快。太陽越升越高,弟弟終於倒了下去,被燒死在太陽山上。

哥哥回家後,用撿到的那塊金子當本錢,做起了生意,後來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富翁。可弟弟卻永遠留在了太陽山。

哥哥因為不貪而享受了富有的恩賜,弟弟因貪得無厭而命喪黃泉。物欲過度的危害可見一斑。

多貪多欲的人,縱然富甲天下,還是無法滿足,等於是個窮人,他們擁有的是痛苦的根源而非幸福的靠山;而少欲知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人。

知足是一種處世態度,常樂是一種悠悠釋然的情懷。知足常樂,貴在調節。做到知足常樂,良好心態就會和為人處世並駕齊驅,充滿和諧、平靜、適意、真誠。這是一種人生底色,當我們都在忙於追求、拚搏而找不著北的時候,知足常樂,這種在平凡中渲染的人生底色所孕育的寧靜與溫馨,對於風雨兼程的我們是一個避風的港口。休憩整理後,毅然前行,來源於自身平和的不竭動力。真正做到知足常樂,人生會多一分從容,多一些達觀。

知足常樂,一文錢填滿心房

有位禪師為了測試他的三個弟子哪一個最聰明,就給了他們三人每人十文銀子,讓他們想辦法用十文銀子買來能裝滿一個巨大房間的東西。

第一位弟子反複思考了很久之後,心想:“什麼才是市場上體積最大、價格最低的東西呢?”最後他跑到市場上,買了很多棉花。但棉花買回來以後,隻將這間房間裝了一半多一點。

第二位弟子與第一位弟子的思路非常相近,他也在反複尋找市麵上體積最大、價錢最便宜的貨物。最終他挑選了最便宜的稻草,但十文銀子的稻草也隻能將房間填滿三分之二。

輪到最後一位弟子了,前兩位弟子和禪師都等著看這位弟子的答案。隻見他手上什麼東西也沒有拿就回來了。前兩位師兄弟感到非常奇怪,禪師卻在暗暗點頭。這位弟子請禪師和另外兩位弟子走進房間,然後將窗戶和房門緊緊地關上。整個房間頓時伸手不見五指,漆黑一片了。

這個時候,這個弟子從懷裏取出他花一文錢買來的一支蠟燭。他用火柴點燃了蠟燭,頓時,漆黑的房間裏亮起昏黃的燭光。這片燭光雖然微弱,但是將房間的每一個角落都照到了。第三位弟子成功地僅用一文錢裝滿了整個房間。

禪就是我們內心的火柴和蠟燭,當我們用智慧點燃這盞禪燈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也會被光明和溫暖充滿。心燈是無形的智慧,是活潑的響應能力,是能克服煩惱、使人自在的積極心智,我們需要這樣的溫暖和光明。

自古以來,人最忌諱的就是失去光明的心智,漸漸被黑暗的罪惡所包圍;最可怕的是步上貪婪、暴力和癡迷之路。這使人失去理性和情性,最後心靈完全黑暗。欲壑難填,保持一顆清淨的心,知足常樂,才是得平安、收獲幸福果實的道路。

不要被佛的精深博大所嚇倒,你所擁有的禪意禪感,足夠你歡喜快樂,趕快擦亮你心中的火柴吧!讓自己發光,勝過埋怨一切黑暗。

安貧樂道,窮困而不改其誌

莊子身穿粗布衣並打上補丁,工整地用麻絲係好鞋子走過魏王身邊。魏王見了說:“先生為什麼如此疲憊呢?”

莊子說:“是貧窮,不是疲憊。士人身懷道德而不能夠推行,這是疲憊;衣服壞了鞋子破了,這是貧窮,而不是疲憊。這種情況就是所謂生不逢時。大王沒有看見過那跳躍的猿猴嗎?它們生活在楠、梓、豫、章等高大喬木的樹林裏,抓住藤蔓似的小樹枝自由自在地跳躍而稱王稱霸,即使是神箭手羿和逢蒙也不敢小看它們。等到生活在柘、棘、枳、枸等刺蓬灌木叢中,它們就小心翼翼地行走而且不時地左顧右盼,內心震顫恐懼發抖;這並不是筋骨緊縮有了變化而不再靈活,而是所處的生活環境很不方便,不能充分施展才能。如今處於昏君亂臣的時代,要想不疲憊,怎麼可能呢?比幹遭剖心刑戮就是最好的證明啊!”

莊子物質生活很貧窮,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卻並不貧窮。安貧樂道是莊子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世人的忠告。但正如莊子所說,貧窮並非疲憊,安貧樂道的人也並非沒有精神內涵,不思進取。一個人物質上貧窮並不可怕,但一定不要使自己的心理貧窮,心理貧窮才是真正的可悲。莊子很貧窮,但是莊子的精神力量卻散發出耀眼的光輝,他深諳快樂生活的道理,心與物遊,天真爛漫。

《莊子·讓王》中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春秋時原憲住在魯國,一丈見方的房子,蓋著茅草;用桑枝做門框,用蓬草做成門;用破甕做窗戶,用破布隔成兩間;屋頂漏雨,地麵潮濕,他卻端坐在那裏彈琴。子貢騎著大馬,穿著白衣,裏麵是紫色的裏子,小巷子容不下高大的馬車,他便走著去見原憲。原憲戴頂破帽子,穿著破鞋,倚著藜杖在門口應答。子貢說:“嗬!先生得了什麼病?”原憲回答說:“我聽說,沒有錢叫做貧,有學識而無用武之地叫做病,現在我是貧,不是病。”子貢因而進退兩難,臉上露出羞愧的表情。

子貢自以為了不起,聽了智者對於貧窮的看法,他自己的臉上也露出了羞愧的表情。因為他自己實際上有病——心病,不能從高層次看待貧困的問題,也忍受不了貧困的生活,更不理解那些善於忍受貧困而心懷大誌的人。

貧窮畢竟不是什麼好事。每個人都希望改變貧窮的狀況,但是急於求成或是用歪門邪道去脫貧,不是真正的脫貧,而不過是貪戀富貴罷了。

一個人在貧窮的生活中,如果能保持快樂的心情,精神飽滿,形態天真,就能獲得圓滿的人生。相反,如果一個人心靈空虛,貪欲滿心,即使他家財萬貫,也不會獲得快樂。

大悟是在心靜中

某天,幾個弟子為了“大悟”一意,爭得麵紅耳赤。於是,他們幾個一起來到智禪大師的臥室,問道:“這世間,何謂‘大悟’呢?”智禪大師微笑著說:“大悟自在心靜中。”此時,那幾個徒弟顯得有些迷惑。

午膳之前,智禪大師帶著那幾個弟子,來到後山的李子林裏。樹頭上的李子大都熟透了,紫裏透紅的李子,散發出一縷縷誘人的芳香。智禪大師吩咐兩個弟子,從樹上采摘了一竹簍李子。爾後,他讓在場的每一位弟子品嚐,李子的汁液像蜜汁一樣甘甜。吃完之後,智禪大師帶著弟子走到一個小小的水潭前,他俯身掬起一捧潭水喝了起來。然後,他讓弟子們也嚐一下。

弟子們紛紛仿效師傅的樣子,喝了幾口潭水後,便咂吧咂吧嘴。智禪大師問:“小潭的水質如何呢?”弟子們又用舌頭舔了舔嘴唇,回答說:“小潭裏的水,比我們舍近求遠擔來的水甜多了。往後,我們可以到這小潭來擔水吃呀!”這時候,智禪大師便讓一個弟子提了一木桶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