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獲得某方麵的成就,必須學會忍耐,如果因為不能忍,而大發脾氣,衝動行事,很可能會壞事。隻有忍得了苦,忍得了怒,才能冷靜思考,做成大事。一心忍耐,保持一種溫和平靜的心態,從容地麵對那些紛擾,百煉鋼也會化為繞指柔。
不如不辯不言,公道自在人心
現在世人非常景仰的金山活佛——妙善禪師,是1933年才在緬甸圓寂的,其行跡神異,又慈悲喜舍,所以,直至現在,社會上還到處都流傳著他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奇事。
在妙善禪師的金山寺旁有一條小街,街上住著一個貧窮的老婆婆,與獨生子相依為命。偏偏這兒子忤逆凶橫,經常嗬罵母親。妙善禪師知道這件事後,便常去安慰這老婆婆,和她說些因果輪回的道理,逆子非常討厭禪師常來家裏,有一天起了惡念,悄悄拿著糞桶躲在門外,等妙善禪師走出來,便將糞桶向禪師兜頭一蓋,刹那間腥臭汙穢糞尿淋滿禪師全身,引來了一大群人看熱鬧。
妙善禪師卻不氣不怒,一直頂著糞桶跑到金山寺前的河邊,才緩緩地把糞桶取下來,旁觀的人一看到他的狼狽相,更加哄然大笑,妙善禪師毫不在意地說道:“這有什麼好笑的?人身本來就是眾穢所集的大糞桶,大糞桶上麵加個小糞桶,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呢?”
有人問他:“禪師!你不覺得難過嗎?”
妙善禪師道:“我一點也不會難過,老婆婆的兒子以慈悲待我,給我醍醐灌頂,我正覺得自在哩!”
後來,老婆婆的兒子為禪師的寬容感動,改過自新,就向禪師懺悔謝罪,禪師歡歡喜喜地開示他。逆子受到了禪師的感化,從此痛改前非,以孝聞名鄉裏。
妙善禪師將身體看成大的糞桶,加個小的糞桶,也不稀奇。這種認識正是他高尚的忍辱人格和道德慈悲的表現。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莫名其妙地被人冤枉,麵對誤會,很少有人能做到忍耐再忍耐,而是拚命地為自己辯解。這樣做不僅難以消除誤會,反而會“愈描愈黑”,加深他人對自己的誤會。不如不辯不言,公道自在人心。
為人所不為,成人所不成
歸省禪師擔任住持期間,由於天旱,很少有人能拿糧食來養活這些僧人,僧人們隻能每天喝粥吃野菜,個個麵黃肌瘦。
有一日,歸省禪師外出化緣,法遠就召集大家取出櫃裏儲藏的米做起粥來,粥還沒做好,歸省禪師就回來了,小師弟們一下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歸省禪師看到法遠居然把應急用的米都用了,生氣地說:“誰讓你這麼做的?”
法遠毫無懼色地說:“弟子覺得大家麵容枯槁,無精打采,於是就把應急用的米拿出來煮了,請師父原諒。”
歸省禪師嚴厲地說:“依清規打三十大板,驅逐出寺!”
法遠默默地離開了寺院,但他沒有下山,而是在院外的走廊覓了個角落棲息下來。無論刮風下雨,都不曾動搖他向佛的決心。
歸省禪師有一次偶然看見他在寺院的角落睡覺,十分吃驚地問道:“你住這裏多久了?”
“已半年多了!”
“給房錢了嗎?”
“沒有。”
“沒給房錢你怎麼敢住在這裏!你要住,就去交錢!”
法遠默默托著缽走向市集,開始為人誦經、化緣,賺來的錢全部用來交房錢。
歸省禪師笑著對大眾宣布:“法遠乃肉身佛也!”
後來法遠繼承了歸省禪師的衣缽,將佛學發揚光大。
法遠一而再、再而三地忍受住持的批評,寺外安身、行腳四處,終修得正果。不愧為肉身之佛。
在人生中,能夠去忍受他人的侮辱,做別人所不願意做的事情,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踏實的精神。成功的機遇往往就在別人不肯為、不去做的事情當中,因而為別人不為、做別人不做,常能成人所不能成。
為他人著想,不怨不恨
民國初年,軍閥割據時代,一位大帥備下素宴邀請當地有名的高僧,想問問蒼生世事。席間,高僧發現在滿桌精致的素肴中,有一盤菜裏竟然放了一塊豬肉。
高僧的隨從弟子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打算讓大帥看到。高僧卻立刻巧妙地把肉給遮擋起來,移到不容易被夾到的地方。
弟子不解其意,不一會兒,又公然把豬肉翻出來,高僧再度遮掩,如此數次。最後,高僧在弟子的耳畔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和你斷絕師徒之情。”
徒弟聽到威脅不敢再造次,直到宴席結束都沒有什麼變故。辭別大帥,在回去的路上,徒弟不解地問:“師傅,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為什麼把豬肉放在素菜中。徒弟隻是要讓大帥知道,處罰他而已。”
高僧說:“每個人都會犯錯,無論是‘有心’或‘無心’。如果剛才大帥看見了豬肉,盛怒之下把廚師槍斃或嚴重懲罰了他,我們豈不是白白送了人家一條性命。出家人,慈悲為懷。我們要幫忙讓好的變得更好一些,壞的事情,不要讓它再壞下去。”
邀千百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
希千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醜。
為他人著想,才算領悟了寬容的最高境界。高僧不殺伯仁,也不願伯仁為自己而死,在無聲無息中遮掩了別人的過錯。寬容,是一種智慧。懂得寬容的人,堪稱一個智慧的人。不僅避免了多少爭端,更能使自己心性平靜、神采安逸。
寬容別人,度化了自己
一天晚上,一位老禪師在禪院裏散步,忽然發現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位出家人違反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這位老禪師也不聲張,他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蹲著。一會兒,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牆,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
當他雙腳落地的時候,才發覺自己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父。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呆若木雞般地僵立在那裏,不知道說什麼才好。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父並沒有厲聲責備他,隻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老禪師寬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小和尚一定會知錯改過,沒有必要再饒舌訓斥了。以後,老禪師也沒有再提起這件事情,可是禪院裏所有的弟子都知道了這件事,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夜裏越牆出去閑逛的了。
這就是老禪師的肚量,他給犯過錯的弟子提供了反省的空間,從而使其自戒自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寬容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對於常人來說,寬容是種大無畏的胸懷。不偏執,一切看開,心胸放寬,包容萬物,人自然能夠融人世間遊刃有餘。需知有“容”才有“融”。人間真正的快樂,不是自己能夠創建的,寬容了別人,如同度化了別人一般,別人會有所成長,你也因此而變得成熟,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才能更愉悅自然。
多一點寬恕,少一點怨恨
唐代名人婁師德的弟弟要出任官員,臨行前來向哥哥問詢為人處世之道。婁師德問他:“如果有人罵你,並且往你的臉上吐口水,你打算怎麼對他呢?”
他的弟弟大概以為自己的修行很好,非常自信地說:“無論他怎麼罵我,我都不還口。他吐口水我也不罵他,我把口水抹掉就是了。”
婁師德一聽,覺得弟弟的涵養還沒有那麼高,於是告訴他:“別人往你的臉上吐口水就是對你有怨恨,他是借口水來泄憤。如果你把口水給抹掉了,那麼他泄憤的目的就沒有達到,你不但不能抹去,還應該把你的另外半邊臉伸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