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過去了,昔日的年輕人已經成了老人,當他對著石頭回想往事的時候,他覺得畫畫、寫作並沒有什麼兩樣。最後,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其實,更高的山並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裏,忘我才能超越。
正如莊子所說:“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一個人,如果依照自己生理和心理意識,自己建立一個觀念“而師之”,認為這個才是最高明的,然後根據自己這個高明的觀念解釋一切。那麼,每一個人心裏都有個老師,所以就會誰也看不起誰,因為我有我的高明之處,而且不傳給你。按自己的心態來判斷一切、觀察一切,認為自己就是大師,愚者都是如此!隻有倒空了自己,才會發現虛無。
謙恭有禮、虛懷若穀,好比打開心靈之門,迎來更廣闊、更完美的人生境界。虛懷若穀,不僅是道家的精義,更是人生的至理名言。心太滿,什麼東西都裝不進去;心不滿,才能有足夠的充實空間。放空自我,以平凡之態示人,才是真正的偉大。
端正心態,謙卑處世
佛光禪師和學僧說法、開示、接心,都坐在法堂裏的寶座上,所以這個寶座在全寺僧人的心目中是“法”的象征,“悟”的標誌,因此又叫此寶座為“法座”。
有一次,佛光禪師應邀到南方弘法,一連數日不在,侍者每天仍如往昔地在法堂裏灑掃,尤其是佛光禪師的寶座,更是擦拭得一塵不染。一日,中午跑香後,侍者非常驚訝地發現知客師竟然端坐在佛光禪師的寶座上,和信徒講話,因對方是知客師,侍者不敢表示什麼,但一顆心卻老掛礙著。到晚香時,知客師也很自然地往座上一坐,閉目參禪起來。侍者看了,更是不以為然,心想:那是禪師的寶座啊!怎可如此地不尊重呢?
接連幾天,衣缽師、殿主師、香燈師……經常借故在法堂會客,並且很“自然”地都會在佛光禪師的寶座上安坐。
一天,下殿後,侍者正要到法堂打掃時,看到知客師、殿主師、香燈師等大執事都在堂內話家常,尤其是知客師還端坐在佛光禪師的寶座上,侍者多日來的不平實在忍不住了,不覺問道:“各位執事法師,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
知客師答道:“法堂呀!”
侍者再問道:“法堂做什麼用呢?”殿主師回答道:“是佛光禪師開示、說法,與學僧接心的地方,誰不知道呢?”
侍者不悅地又問道:“既是如此,你們怎可毫不恭敬地在此散心雜話,還坐在禪師的寶座上呢?”
執事法師不約而同地答道:“可是禪師不在家呀!”
侍者脫口而出道:“禪師既然不在,那你們就代理禪師,你們都做住持,請先為我開示接心吧!”
執事法師無言以對。
在生活中,要準確認識自己。不具備相應的能力,就不要貪爭重要的權位,否則就不能贏得別人的支持。
不驕傲自滿,才能日趨圓滿
明朝萬曆年間,明州奉化縣出了兩個遠近聞名的活寶:一個是沿街化緣的布袋和尚,一個是閉關修煉的淨瓶居士。他們行為古怪,胡言亂語,但當地人卻把他們當作得道高僧。
有一天,一個好事的年輕人出於好奇,決定去拜訪他們。他先在一個又髒又臭的巷子裏遇到了布袋和尚。那個布袋和尚又矮又胖,像個皮球,隨便躺在地上呼呼大睡。
年輕人邀請布袋和尚去吃飯,卻讓店裏的小二端上一堆雞鴨魚肉,看布袋和尚怎麼辦。結果那個布袋和尚雙手合十,虔誠地念道:“因緣因緣!”拜完之後大吃大喝,毫不避諱,不過他吃每一樣都要分出一點扔在布袋裏,衝年輕人笑笑。
“這樣子也算是得道高僧嗎?”年輕人大失所望,又去拜訪另外那個淨瓶居士,希望他能給自己一點有益的啟示。
年輕人到的時候淨瓶居士正在家裏參禪悟道,他看年輕人來了就一言不發,提起茶壺往供奉的淨瓶裏倒水,水溢出來還不停手。
“居士,你淨瓶滿了,怎麼可能倒進茶去呢?”年輕人忍不住提醒他說。
“是嗎?”居士繼續倒茶,反問道,“那麼你呢?”
年輕人恍然大悟,忍不住感歎道:“果然是有道高僧!是我愚昧了!”
“說來聽聽?”居士淡淡地問。
“大師是教我做人謙虛、有容乃大,不要驕傲自滿,為知識所累;我參悟之後,才發現布袋大師也在教我吸取每天的經驗教訓,用心琢磨。有了你們教給我的這兩個法寶,我就再也不用煩惱了。”
做人要謙虛,不要驕傲自滿,應該拿得起放得下才行。“有容乃大”,吸取每天的經驗教訓,用心琢磨,你才能日趨圓滿。
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
西漢初年,冒頓身為北方匈奴的首領,勵精圖治,一心想把匈奴打造成最強大的民族,但是當時的匈奴勢單力薄,經常遭到鄰邦,特別是東胡的無理攻擊。
匈奴人生活在西北部的草原上,以強悍善騎著稱。冒頓養有一匹千裏馬,皮毛油黑發亮如錦緞,全身上下沒有一根雜毛,它能日行千裏,為匈奴立下過汗馬功勞,被視為寶馬。東胡知道後,便派使者到匈奴索要這匹寶馬,匈奴群臣認為東胡太無理了,一致反對。
足智多謀的冒頓一眼便看穿了東胡的用意,但他並沒有表露出來。他知道,如果一旦正麵衝突,吃虧的隻能是自己,於是決定忍痛割愛來滿足東胡的要求。他告訴臣下:“東胡之所以要我們的寶馬,是因為與我們是友好鄰邦。我們哪能因為區區一匹千裏馬而傷害與邊鄰的關係呢?這樣太不合算了。”於是,他把寶馬拱手送給了東胡。冒頓雖然表麵上不與東胡作對,但他暗地裏壯大實力,勵精圖治,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打敗東胡。
東胡王得到千裏馬以後,認為冒頓是膽小怕事之人,就更加狂妄了。他聽說冒頓的妻子很漂亮,就動了邪念,派人去匈奴說要納冒頓之妻為妃。
冒頓的妻子年輕貌美、端莊賢淑,深得民心。匈奴群臣一聽東胡王如此羞辱他們尊敬的王後,都氣得摩拳擦掌,發誓要與東胡決一死戰。冒頓更是氣得咬牙切齒,然而他轉念一想,東胡之所以三番五次地欺負自己,是因為東胡的力量比匈奴強大。一旦發生戰爭,自己的實力不濟,很可能會戰敗。
於是他強顏歡笑,勸告群臣:“天下女子多的是,而東胡卻隻有一個啊!不能因為一個女人傷害與鄰邦的友誼。”這樣,他又把愛妻送給了東胡王。
之後,他召集群臣,指明東胡氣焰囂張的原因,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鼓勵大臣們幫助他治理國家,增強國家實力,外修政治,為以後打敗東胡做準備。群臣聽冒頓分析得有道理,於是按照冒頓的要求兢兢業業地治理國家,以圖日後報仇雪恨。
東胡王輕而易舉地得到千裏馬與美女,認為冒頓真的懼怕他,於是更加驕奢淫逸起來。他整日燈紅酒綠,尋歡作樂,不理朝政,以致國力越來越衰弱。然而他卻毫無自知之明,又第三次派人到匈奴去索要兩邦交界處方圓千裏的土地。
此時,匈奴經過冒頓及其群臣多年的治理,政治清明,兵精糧足,老百姓安居樂業,其實力之雄厚遠遠超出了東胡。
老子曾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將能力表露在外麵是人的天性。但貌似強悍、威風凜凜的人並不是最有能力的,真正有本領的人懂得隱藏自己的實力,不會輕易將才藝外露,韜光養晦才是聰明人之所為。
“大智若愚”,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有智謀的人保護自己的一種處世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