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問學,解惑,頓悟(1 / 3)

鍥而不舍做學問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被後人譽為“書聖”,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天資聰穎,機敏好學,他七八歲時始習書法,師承其父。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其身後,猛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王羲之很是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複有大名。”

王羲之曾對獻之說,隻有寫完院裏的十八缸水,他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直立穩健。獻之心中頗有些不以為然,他勤奮地練了五年,寫完了三缸水,自認為書法已小有所成,遂將自己十分滿意的習字拿給父親過目,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卻頻頻搖頭。直到看見一個“大”字,王羲之才現出了較滿意的神色,隨手在“大”字下添了一個點。小獻之又將習字拿去給母親看,母親認真地翻看,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一點,說:“吾兒磨盡三缸水,唯有一點似羲之。”獻之此時方知與父親的差距,又鍥而不舍地練了下去。當他真的用盡十八缸水,其書法果然達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王獻之書法與其父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荀子·勸學》中有這樣一段話:“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它告誡為學之人,學問是點滴積累起來的,隻有鍥而不舍,持之以恒,方能得大學問。

任何成就都是不畏艱險,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遠大的理想與眼光,再加上點滴的積累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是人成就一切的基石。

苟日新,日日新

南北朝時期,梁朝有個人,名叫江淹,他年輕時家境貧寒,卻好學不倦,詩和文章都寫得很好,成為當時負有盛譽的作家。中年為官以後,有一天晚上,他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對他說:“我的五彩筆在你處多年,請你還給我吧!”江淹聽了這話以後,到自己懷中去摸,果真摸到了五彩筆,便還給了郭璞。從此以後,江淹寫詩作文便再也沒有優美的句子了。

據史學家考證,江淹確有其人,他的詩文到後來退步也真有其事,但他的文采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不是上麵的那個五彩筆的傳說。他早年家境貧寒,所以學習刻苦,“留情於文章”,而且非常注意向有成就的前輩學習,“於詩頗加刻畫,雖天分不優,而人工偏至”,也就是說,他雖缺乏做學問的條件,但卻加倍去努力、去鑽研。他的成就不是天意神授,而是來自勤和思,勤奮不怠,好學不倦,這就是他前半生譽滿朝野的根本原因。

到了後半生,官做大了,名聲也大了,江淹認為平生所求皆已具備,功名既立,須及時行樂了。於是他由嬉而隨,耽於安樂,自我放縱,再不求刻苦砥礪了。他自己說他性有三短,其中的“體本疲緩,臥不肯起”、“性甚畏動,事絕不行”等就屬於“隨”的劣性。“隨”導致他事業心消磨,他隻“望在五畝之宅,半頃之田”,什麼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誌都煙消雲散了。後來詩文褪色,“絕無美句”,這是必然的結局。

學習是一件終身的事情,需要我們以永不自滿、永不停息的心態去對待,以一生的精力去鑽研,以日日年輕的精神去求知。隻有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永無止境的求學精神,人生才能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終身不倦地學習,才能時時保持進步的狀態,隨時都有新的境界。

學無止境知無涯,正如逆水行舟一樣,不進則退,因此應當抱有終身學習的信念。有大學問的人,貴在勤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滿足現狀,再聰明的人也會有江郎才盡的那一天。

心境沒有界,求學無止境

唐朝有一位江州刺史李渤,問智常禪師道:“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過分不懂常識,是在騙人吧?”

智常禪師聞言而笑,問道:“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有這回事?”

“當然!當然!我豈止讀書萬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樣子。

“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著頭腦說:“都在這裏了!”

智常禪師道:“奇怪,我看你的頭顱隻有一個椰子那麼大,怎麼可能裝得下萬卷書?莫非你也騙人嗎?”

心境是沒有界的,你的心靈就是一個小宇宙。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名詞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地下,無所不知。這樣的境界非身臨其境者不能體會。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無德禪師在收學僧之前,叮囑他們把原有的一切都丟在山門之外。禪堂裏,他要學僧“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給龍天”。但是,有的學僧好吃懶做,討厭做活;有的學僧貪圖享受,攀緣俗事。於是,無德禪師講了下麵這個故事。

有個人死後,靈魂來到一個大門前。進門的時候,司閽對他說:“你喜歡吃嗎?這裏有的是精美食物。你喜歡睡嗎?這裏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你喜歡玩嗎?這裏的娛樂任你選擇。你討厭工作嗎?這裏保證你無事可做,沒有管束。”

這個人很高興地留下來,吃完就睡,睡夠就玩,邊玩邊吃。三個月下來,他漸漸覺得沒有意思,於是問司閽道:“這種日子過久了,也不是很好。玩得太多,我已提不起什麼興趣;吃得太飽,使我不斷發胖;睡得太久,頭腦變得遲鈍。您能給我一份工作嗎?”

司閽答道:“對不起!這裏沒有工作。”

又過了三個月,這人實在忍不住了,又問司閽道:“這種日子我實在沒法忍受,如果沒有工作,我寧願下地獄!”

司閽帶著譏笑的口氣問道:“這裏本來就是地獄!你以為這是天堂?在這裏,讓你沒有理想,沒有創造,沒有前途,沒有激情,讓你失去活下去的信心。這種心靈的煎熬,更甚於上刀山下油鍋的皮肉之苦,當然讓你受不了啊!”

勞動是上帝賦予人類的快樂,身體不運作,就要像鐵銅一樣生鏽,懶惰空閑的身心就會生出許多雜念和說不出的煩惱。

如果我們僅僅把工作作為一種謀生手段,我們就不會去重視它、喜歡它;如果我們把它看成是禪者自我完善的必經途徑時,我們就會得到一種全新的體驗——工作將不僅僅是工作,而是對生活方式的一種主動選擇,你會從中得到類似童年遊戲般的單純快樂。否則,有工作也如身處地獄!

夜以繼日,精修自然可成

鬼逼禪師本來是個專門趕經懺的和尚,每每忙到三更半夜,才踩著月光歸去。

某一晚,他剛趕完一堂經懺,回程中路過一戶人家,院子裏的狗不斷地向他狂呔著,他聽到屋子裏傳來女人的聲音:“快出去看看,是不是賊?”接著聽到屋子裏的男人說:“就是那個趕經懺鬼嘛!”他聽了羞赧地想著:“怎麼給我起這麼一個不好聽的名字呢?我為亡者念經祈福,他們卻把我叫做鬼!”這時候,正巧下雨了,他便跑到橋下避雨,順道也打打坐,養養神,就雙盤而坐。

這時真正來了兩個鬼,一個鬼說:“這裏怎會有一座金塔?”另一鬼說:“金塔內有舍利,我們快頂禮膜拜,以求超生善道!”於是兩個鬼便不停地拜他。

這個出家人坐了一會兒,覺得腿痛,於是放下一條腿來,改成單盤。一個鬼就說:“怎麼金塔忽然變成銀塔呢?”另一個鬼說:“不管是金塔、銀塔,皆有舍利在內,禮拜功德一樣不可思議!”於是繼續膜拜。

過了一段時間,這位和尚感到腿痛難忍,於是把另一條腿也放下來,隨便散盤而坐。這時兩個鬼齊聲大叫:“怎麼銀塔變成土堆了?竟敢戲弄我們,真是可惡!”

和尚聽到兩個鬼生氣了,立刻又把雙腿收起來,雙盤而坐。兩個鬼又叫:“土堆又變成了金塔,一定是佛在考驗我們的誠心,趕緊繼續叩頭啊!”

這時雨停了,這位和尚自忖:我結雙盤,就是金塔;結單盤,就是銀塔;隨便散盤坐,就變成了泥巴,這結盤禪坐修行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

從此以後,他再也不趕經懺了,隻管專心、精進修行,不久便智慧大開,獲得神通,自號“鬼逼”,因為是鬼逼而成就自己的修行。

明教曰:“聖賢之學,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繼之以夜,積之歲月,自然可成。”這就是說:聖賢的學問,本來就不是一天就可以圓滿具足的。白天不夠用,就用夜晚來繼續學習,日日月月地積累起來,自然可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