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做學問是一件終身的事情。一個人的為學精神隻有永遠年輕,才能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終身不倦地學習,時時保持進步,隨時都會有新的境界。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學貴有恒
《紅樓夢》中有一回特意講“香菱學詩”的故事,曹雪芹寫道:
香菱是個對文學很有追求的女孩子,尤其熱愛詩,她想學寫詩,並且在才女如雲的大觀園裏,勇敢而真誠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並認真地將這種追求和熱愛付諸行動。
故事開頭說,有一天香菱一見黛玉就說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諾。以下寫香菱在黛玉指導下學習寫詩的全過程,大致可分為黛玉指導讀詩和香菱練習寫詩兩個階段。
第一次,黛玉先略說律詩的章法、對仗和平仄,使香菱深受啟發。循此繼進,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詩的頭等大事,同時告誡香菱切不可愛那些淺近的詩,並給她開了一個書目,安排了讀的順序。在這次談話的末尾,黛玉又將王維的五言律詩集借給香菱,要求她見畫有紅圈的就讀。第二次是在香菱讀完王維的五言律詩後進行的,黛玉稱為“講究討論”,實際上是要檢查香菱對王詩理解的程度。香菱果真不負所望,把王詩中的煉字功夫說得頭頭是道,說到“墟裏上孤煙”這一句,還聯係自己進京那年所見黃昏時分村落的景象,把詩境都說活了。而黛玉又把陶詩“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翻出來給香菱看,啟發她認識了脫化前人詩句的道理。香菱就開始練習寫詩,寶釵也參與了其中的指導。
香菱的詩一共寫了三稿。第一稿是在“茶飯無心,坐臥不定”的情況下經過苦思寫成的。寶釵先看,說“這個不好,不是這個做法”;黛玉則認為“意思卻有,隻是措辭不雅”,指示她“丟開”這首,“放開膽子”另作一首。香菱得了這個指示,就“連房也不入,隻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皺一回眉”,又“含笑一回”,簡直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可這樣寫出來的第二稿依舊不行,黛玉說“過於穿鑿,還得另作”;寶釵則認為它離了題,不是寫“月”,而是寫“月色”了。盡管又一次失敗,但香菱毫不氣餒,便獨自走到階前竹下去構思她的第三稿。她“挖心搜膽”,絕無旁騖,以致將探春說的“你閑閑罷”聽成“十五刪的‘閑’字”,反過來說探春“錯了韻了”。這一天,香菱滿心想的都是詩,到晚間還是“對燈出神,三更上床,到五更才蒙朧睡去”。最後,她居然在夢中把這首詩作成了,而且笑道:“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待到寶釵將她喚醒,她立即將詩抄寫下來——這就是她的第三稿,後來博得了眾姐妹的一致稱讚:“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香菱為什麼那麼快就能學會寫詩,並寫得那麼好呢?其根源就在於她喜歡詩、熱愛詩。唯其熱愛,才能精益求精,不辭辛勞,才能“三更上床,到五更才蒙朧睡去”,孜孜不倦,也才能取得較高的成就。
《莊子·齊物論》就曾經寫道:“惟其好之也,以異於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講述了昭文、師曠、惠子的音樂達到了神仙的境界的原因,那就是因為他們個人的愛好不同。一個人有所“好”,這也是“幾”,把握這個長處,專搞這一行,沒有不成功的。所以任何學問、任何東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到什麼程度,“好”到發瘋了、入迷了,他一定成功。“惟其好之也,以異於彼”,“彼”就是外麵一切其他的東西都不在話下,都不在心目中,這就是人的成功之路。“其好之也,欲以明之”,了不起的專家,萬世留名的有所成就的人物,因為他對某一件事有偏好,所以他死死地鑽進去,硬要把這個問題弄到透頂、透徹,因而才有成就。
庖丁解牛,求學須由淺入深
庖丁給文惠君宰殺牛牲,分解牛體時手接觸的地方,肩靠著的地方,腳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發出砉砉的聲響,快速進刀時刷刷的聲音,無不像美妙的音樂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節奏,又合於經首樂曲的樂律。
文惠君說:“嘻,妙呀!技術怎麼達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規律,比起一般的技術、技巧又進了一層。我開始分解牛體的時候,所看見的沒有不是一頭整牛的。幾年之後,就不曾再看到整體的牛了。現在,我隻用心神去接觸而不必用眼睛去觀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來而精神世界還在不停地運行。依照牛體自然的生理結構,劈擊肌肉骨骼間大的縫隙,把刀導向那些骨節間大的空處,順著牛體的天然結構去解剖;從不曾碰撞過經絡結聚的部位和骨肉緊密連接的地方,何況那些大骨頭呢!優秀的庖丁一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庖丁一個月就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砍骨頭。如今我使用的這把刀已經十九年了,所宰殺的牛牲上千頭了,而刀刃鋒利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牛的骨節乃至各個組合部位之間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幾乎沒有什麼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和組合部位間,對於刀刃的運轉和回旋來說那是多麼寬綽而有餘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鋒仍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雖然這樣,每當遇上筋腱、骨節聚結交錯的地方,我看到難於下刀,為此而格外謹慎不敢大意,目光專注,動作遲緩,動刀十分輕微。牛體霍霍地全部分解開來,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於是提著刀站在那兒,為此而環顧四周,為此而躊躇滿誌,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來。”
在《莊子·內篇·養生主》中,莊子借庖丁之口,講述了自己修養的造詣境界和處世的方法、原則。當庖丁到一般的殺牛匠那裏去看時,看到殺牛匠的小心緊張與嚴謹的準備,自己便“怵然為戒”,頓生警覺,仿佛看到自己的榜樣。庖丁的技術那麼高明,可是在看技術差的人殺牛時,並沒有看不起別人。
他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做人的標杆。學問到了最高境界,就是以最平凡、最膚淺的人做自己的老師,做自己的榜樣。
不求一鳴驚人,隻求循序漸進
一日,一個老道碰到一個拿著木棍的小叫花子,老道告訴小叫花子怎樣畫一個方框,並告誡他勤加練習,他日有緣,再相見時就可不必要飯了。老道走後,小叫花子閑來無事,便用木棍刻畫那個方框,極盡方框之變化。
時隔不久,老道又碰到一個放牛的牧童,告訴他用那木棍從上到下拉那麼一下,若能勤加練習,日後有緣,也就可以不用放牛了。於是牧童山間放牛閑散之餘便用那木棍在地上或寬或窄、或疾或徐拉那一畫。
四十年後,老道臨終前,把這兩個人叫到了一起,合寫了一個“中”字。
這個“中”字便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地成就了書法史上兩位傳奇人物。
不管做任何事,想要獲得成功,就需要下工夫。投機取巧的事是不會長久的,即使是巧門或捷徑,也是功夫和經驗積累達到熟能生巧的結果。
我們的學習貴在每天持之以恒的堅持之中,貴在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年複一年勤勤懇懇地背誦之中。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個腳印能做到,急於求成、一鳴驚人不好做,但永遠保持一股韌勁,認認真真完成每天該做的事,就會不斷提高。
成功來源於諸多要素的幾何疊加。比如,每天笑容多一點點,每天行動多一點點,每天創新多一點點,每天的效率高一點點……假以時日,我們的明天與昨天相比將會有天壤之別。
舉一反三地“悟”才是真“悟”
一座高聳入雲的山上有兩座寺院——普濟寺和光度寺。每日清晨,兩個寺院都會分別派一個小和尚——明悟和明心,到山下的集市買菜,兩人每天幾乎同時出門,所以總能碰麵,經常暗地比試彼此的悟性。
一天,明悟和明心又碰麵了,明悟問:“你到哪裏去?”明心答:“腳到哪裏,我就到哪裏。”明悟聽他這樣說,不知如何回答才好,站在那裏默默無語。買完了菜,明悟回到寺院向師父請教,師父對他說:“下次你碰到他就用同樣的話問他,如果他還是那樣回答,你就說:‘如果沒有腳,你到哪裏去?’”明悟聽完點頭稱是,高興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