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處世,交友,擇友(3 / 3)

眾所周知,在音樂的世界中,技巧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過多的花哨技巧隻會減弱情感的表達。與人交往特別是朋友之間交往也是如此,人人都玩弄聰明才智,隻會使人際關係繁雜淩亂,相互間猜疑防範。絕聖棄智,才能樸實安然地生活。

摒棄聰明心,朋友間以誠相待

堯的老師是許由,許由的老師是齧缺,齧缺的老師是王倪,王倪的老師是被衣。

堯請教許由說:“齧缺可以擔任天子嗎?我想通過王倪邀請他。”

許由回答說:“這樣恐怕會危害天下呀!齧缺這個人,為人聰明睿智、機警敏捷,天賦過人,又能以人力去成就天然。他懂得去防堵過失,但卻不能知道過失從哪裏產生。要他擔任天子,他就會憑借人力而摒棄自然。他將會以人為本體而區分人我,將會看中智巧而急著使用,將會被小事役使,被外物牽絆,四處張望而應接不暇,事事苛求完美,隨著外物的變幻而不能保持常態。他哪有資格擔任天子呢……”

人所依仗的聰明才智有時是工具,憑借它,或許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夠走得更順暢,但不要忘了,過分依仗工具,有時反而有害無益。

《莊子·人間世》中有一段話:“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泰至則多奇巧。”意思是:再說,用智巧角力的人,開始時手段光明,最後常常使用陰謀,到了極點就詭計百出。最終還是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道德經》中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充分表明老子反對標榜聖人,反對賣弄世智辨聰的思想。老子認為:人們如果不賣弄聰明才智,本來還會有和平安靜的生活,卻被一些標榜聖人、標榜智慧的“才智之士”攪亂了。世人都渴望聰明,但是他們不知道,有太多的人為聰明所累、所誤。交友之道,貴在交心,與朋友交往,重在以誠相待,才能贏得長久的堅實的友誼,如果玩聰明、耍花招、弄點子,朋友最後會一個個離你而遠去。

評價朋友,不可人雲亦雲

中山國叛亂時,魏文侯派樂羊為帥,領兵伐中山國,而樂羊的兒子樂舒恰恰在中山國做官。樂羊因故連續三次延緩攻城日期,此時魏國一些本來就對樂羊得寵而忌恨在心的大小官員們,聽到這個消息紛紛上書告樂羊的狀,說樂羊不但念及私情,不進攻中山國貽誤了戰機,而且有與中山國合謀反叛魏國的意圖,大肆攻擊樂羊。魏文侯憑著對樂羊的了解和信任,終不為之所動,把這些告狀信統統鎖進一個篋子裏,並不時派人到前線慰勞樂羊和他的部隊。

其實,樂羊之所以沒有起兵攻城是因為他顧及城中百姓的安危,因此給中山國三個月時間,想讓他們自動投降。但是三月期限已到,中山國仍不肯投降,樂羊馬上親自督戰攻城。中山國王無計可施,隻好把樂舒給殺了,用他的肉煮了一罐湯,讓人送給樂羊,企圖使樂羊為之心驚膽戰,動搖攻城的信心。樂羊接過湯來,毅然食之,並對來者說:“回去轉告你的國王,我軍中炊具很多,馬上就要輪到他了!”隨即發起全線攻擊,一下子就占領全城,中山國王走投無路,自殺身亡。

樂羊回朝後,魏文侯出城遠迎,並在宮內設宴為其慶功洗塵。宴畢,魏文侯命人取來兩個密封的篋子送給樂羊。樂羊以為是因立功所賞的金銀財寶,回家一看,全是一些告他圍城不攻企圖謀反的書信狀紙。樂羊大為吃驚和感慨,心想:朝中有如此多的人造謠誹謗我,要不是君主信任我,不為讒言所動,我恐怕早變成刀下鬼了。從此,樂羊對魏文侯更加感激,忠心效勞。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意思是說:大家都厭惡他,我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在孔子看來,一個人的好與壞不是絕對的。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們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別。假如當初魏文侯自己沒有主見,相信群臣的傳言,臨陣撤換樂羊,甚至問罪,那麼魏國能夠這麼快取得戰爭的勝利嗎?答案不言而喻。

人都有從眾心理,這種心理也時常發生在識人的過程中,很多人都習慣通過別人的想法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行,其實由於不同的利害關係,任何人對他人的評價都不可能準確,都有可能出現偏頗。因此,對於眾人的意見、社會的傳言,既不要盲目相信,也不要全盤否定。正確的態度、重要的途徑是“察”之。查清內情後,才能盡量不做出錯誤的舉動。

不以榮辱觀人,不以貧富擇友

《繹史·卷九十五》引《留青日劄》裏記載了關於孔子弟子公冶長的故事。傳說公冶長擅長鳥語。他生活貧困,經常沒有糧食吃。有一次,一隻鳥飛到他的房前,大聲對他鳴叫著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個虎馱羊,爾食肉,我食腸,當急取之勿彷徨。”公冶長聽了之後,馬上跑到南山,果然看見一隻被虎咬死的山羊,於是拿了回來。後來,羊的主人在公冶長家裏發現了羊角,就認為是他偷了羊,把他告到魯國國君那裏。公冶長將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但魯國國君不信他懂得鳥語,將他關進了監獄。而孔子知道他的秉性,為他向國君申辯、求情,魯國國君沒有理會。孔子歎息著說:“公冶長雖然在監獄裏,卻是無辜的啊。”

過了幾天,公冶長在獄中,聽到上次那隻鳥又叫道:“公冶長!公冶長!齊人出師侵我疆。沂水上,嶧山旁,當亟禦之勿彷徨。”他聽後,馬上將此事報告給了國君,國君仍然不相信他的話,但還是派人前去查看,結果真的發現了齊國的軍隊,於是發兵突襲,取得大勝。因此釋放了公冶長,並給了他很多賞賜,還想讓他做大官,公冶長堅辭不受,因為他覺得憑自己懂得鳥語獲得官位是一種恥辱。

人生的遭遇有時是身不由己,一時的榮辱有可能隻是假象。所以我們不可以戴著有色眼鏡看人。

戴著有色眼鏡看人,就是帶著固有的感情色彩,也就是帶著成見去識別人。戴著有色眼鏡看人,會使我們犯下許多錯誤,從而影響我們正常的人際關係。摘下“茶色眼鏡”,看一論一,以眼前論眼前,憑事實說話,對別人做出客觀評價,這樣才能使我們盡量不犯錯。

識人,當用明眸、真心,方能準確、恰當。

不因容貌對人蓋棺定論

唐玄宗時,裴寬曾在潤州地方官員手下做事。當時的潤州刺史韋詵的女兒正是待嫁之齡,他一直想挑選一個好女婿,卻沒有遇到最滿意的。一天,他在家裏休息,登樓遠望,發現花園有個人正在埋東西,他很好奇,於是問家裏人那個人是誰,家人出去打聽了一下,回來報告說:“那個人是裴寬。他為官清廉,不願意接受別人的賄賂,生怕玷汙了自己的名聲,辱沒了家門。有人送給他一大塊鹿肉幹,沒容他回絕,放下東西就走了,他沒辦法,隻好將這塊鹿肉幹埋了起來。”韋詵聽後,對裴寬的人品讚歎不已,決定把女兒許配給他。

成親那天,韋詵讓女兒躲到帷帳後麵偷偷看一眼裴寬。這一看,讓韋家小姐很是難過,因為裴寬又高又瘦,穿著一件碧綠的衣裳,當時人們都取笑他,叫他“碧鸛”。韋詵見女兒如此態度,於是嚴肅地說:“父母愛惜自己的女兒,一定要讓她嫁給賢良的公侯做妻子,怎麼能夠以貌取人呢?”果然,裴寬不負嶽父的厚望,後來官至禮部尚書,聲名遠揚。

《荀子·非相》有雲:“故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形不勝心,心不勝術;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意思是說,觀察人的外形不如論及人的內心思想,論及人的內心思想又不如看其所采用的處世為人的方式方法。內心思想的魅力高於其形象,而處世方式又勝於其內心思想。如果處世為人的方式方法正當、合理,又與內在思想和諧統一,就算身材相貌不好,也不會妨礙他成為光明正大、道德高尚的君子。相反,身材容貌雖好,但思想行為是邪惡的,也不會妨礙他成為卑鄙無恥的小人。

由此可見,識人當觀其心術以及為人處世的方法,這才是識人之道。我們平時交友也應如此,不能因外貌形象來對其做出是否相交的結論,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偏頗也是有害的,實際的結果是造成你難以找到與自己誌趣相投的朋友。正確的做法是應當從全麵的角度客觀地評價一個人,同時也應當有開闊的胸襟、寬容的思想,包容對方的缺點和不足,這樣才能結交到更多的對自己人生有幫助和裨益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