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揚汁露,化雨度眾生
佛陀降生於古印度,成道後,四處遊化,闡釋人生的真理,廣說佛法之要,教化了無數的弟子。他就像是慈父,也如同黑暗中的一盞明燈!這一天,佛陀親自巡視弟子的房間,看見一位比丘躺在床上,於是問道:“你的身體是否安好、心中是否有煩惱?”這位比丘很想向世尊恭敬地禮拜,於是努力地想撐起身子,但是因為疲憊不堪,所以根本無法起身。世尊見狀,慈憫地來到比丘身旁慰問:“你怎麼病得這麼重,卻無人照顧呢?”比丘說:“出家至今,我生性懶散,看見病人也不曾細心照料、關懷他人,所以自己生病了,也就沒有人願意前來關心,我真是感到慚愧啊!”
佛陀聽完後,便親自清理比丘的排泄穢物,把比丘的房間打掃得幹幹淨淨。這時帝釋天看到佛陀的慈心,也前來用水洗浴比丘的身體,而佛也以手輕輕地撫摸比丘。頓時,比丘身心安穩、全身舒暢,一切苦痛頓時化為清涼。佛陀這時對比丘說:“您出家至今甚為放逸,不知勤求出離生死、解脫煩惱,所以才會身染疾苦,希望你從今天起,要精進用功。”當比丘聽完後,便至誠地向佛陀頂禮懺悔:“佛啊!承蒙您的探望與庇佑,如果不是佛光普耀、慈悲攝受,恐怕弟子早已身亡,輪回六道了。弟子從今日起,一定會發大心,上求佛道、普度群迷。”比丘因為知道真心懺悔並且精勤辦道,後來即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不畏勞苦、不避汙穢的行為感動了比丘,讓他從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向佛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敦促著他修成了正果。
杜甫有詩《春夜喜雨》雲:“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正是對教育之大道的最佳表達。真正和諧有效的教育,必定“以身作則”,它不會是某種觀念、知識、想法的強製傳達,也不是讓被教育者鑽入一個設定好的框架,而是以自身的行動感染人、鼓舞人、啟發人,讓被教育者發現自己、完成自己、發展自己。最偉大的教育是無聲的,它的力量就像杜甫詩中的春雨,潤澤萬物,細致無聲。
為自己點燈,為別人照亮
有一個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向前走,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這時候旁邊有人說:“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
僧人被那個人的話吸引了,等那個打燈籠的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道:“你真的是盲人嗎?”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就沒有見到過一絲光亮,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的!”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打燈籠呢?是為了迷惑別人,不讓別人說你是盲人嗎?”
盲人說:“不是的。我聽別人說,每到晚上,人們都變成了和我一樣的盲人,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著燈籠出來。”
僧人感歎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來你是為別人!”
盲人回答說:“不是,我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為什麼呢?”
盲人答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人碰撞過?”
僧人說:“有呀,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我而碰我了。”
僧人頓悟,感歎道:“我辛苦奔波就是為了找佛,其實佛就在我的身邊啊!”
僧人的感悟其實正說明佛的境界,將布施放在第一位的人,就無愧於佛的稱號了。善待他人,其實就是善待自己。
一個人,如果能夠心存善念、行善性,即使他從來沒有學過佛,他也可以被稱為菩薩,因為他心中的光,照耀著這個荒寒冷漠的世間。
佛性平等,普度眾生
鶴林玄素,是牛頭宗第六代禪師。在禪宗史上,他並不知名,但他對禪宗的領悟,境界卻是很高的。
一天,有人敲響了鶴林寺的大門。玄素禪師問道:“什麼人?”
“是僧人。”門外之人回答。
玄素禪師說:“莫說是僧人,就是佛祖來了也不接納!”
“為什麼不接納?”禪僧追問。
玄素回答:“這裏沒有你棲身的地方。”
幾句問答,禪機盎然。
山下,有一位屠夫,牛羊豬狗,什麼都宰殺。每年死在他手裏的性命,不知多少!有一天,他來到鶴林寺,請求玄素禪師某日到他家裏去設齋供。玄素禪師毫不猶豫,一口答應了。
等到那一天,玄素禪師準備齊當,果真要下山赴約。
在山門口,幾個好心的僧人攔住了他,勸說他不要與這種人來往,以免壞了名聲。玄素禪師說:“佛性平等,對於任何人都是一樣。聲譽顯赫也好,聲名狼藉也罷,隻要是可度化的人,我就去度化他,這又有什麼差別呢?”
禪宗認為眾生平等,人人都有佛性,隻要開悟,皆可成佛。這就是大乘與小乘的不同之處。小乘認為隻有少數人才有佛性,才可以修煉成佛。在小乘看來,殺生害命的屠夫不可能會有什麼佛性,因此,要度化他們是很困難的。玄素不愧是禪林一代宗師,為了普度眾生,可以舍棄名聲,頗有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
施比受更為有福
有一天黎明,佛陀進城。
在路上,佛陀看見一個男子,向著東方、南方、西方、北方禮拜著。
佛陀問他:“你為什麼這樣做啊?”
那個男子說:“我叫善生,每天向各方禮拜,是家族傳下來的習慣。據說這樣做,會得到幸福的。”
佛陀說:“我也有六種禮敬的方法。”
接著,佛陀慈祥地說了活得幸福的方法:“第一,孝順父母:做兒女的要孝養、順從,令父母歡喜、安慰;第二,敬重師長:做學生的要敬重師長,接受教導;第三,愛護妻子:做一個好助手,夫妻要互相敬愛;第四,善待朋友:對待朋友要誠實、互敬;第五,尊敬僧眾:對待僧人要布施、恭敬;第六,善待仆人:對待仆人要寬大,不要令他過分疲倦。這六種人是我們生活中心的人物,和他們相處得合理,會有快樂的家庭、美滿的人生。否則,隻是禮拜各方,有什麼用啊?”
善生聽了十分高興,從此參禪悟道,心中的幸福感覺日益增多。
我們總是想要別人對自己好,而事實上,我們隻有先對別人好,別人反過來才會對自己好。要想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先要怎樣對待別人。
施比受更為有福。一個肯為別人提燈開路的人,一定會收獲光明溫暖的幸福人生。
佛不舍棄任何人
一大早起來,寺院門口就吵鬧不休,玄素禪師前去詢問,了解到原來是一個屠夫想要進寺燒香拜佛,但是寺裏的僧人嫌他滿手血腥,不肯讓他進殿,於是雙方就在那裏發生了爭執。玄素禪師見此情形,立刻阻止了眾僧人。
他問道:“為何事在這裏吵鬧?”
旁邊的僧人說道:“這個屠夫每天殺豬宰牛,雙手沾滿了血腥與罪孽,怎麼能讓他玷汙了佛門清淨?”
旁邊的人也附和道:“每天晚上,他家裏就會傳來豬狗牛羊的哀叫聲,聽得人心煩,讓人無法入睡。像他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到這裏來呢?”
玄素禪師說道:“你們這樣說就不對了。他身為屠夫,為了生計被迫屠宰生靈,一定於心不安,有很多罪需要懺悔。佛門為十方善人而開,也為度化十方惡人而開。”
屠戶滿心感激,來到禪師麵前說:“方丈慈悲,我殺孽太重,於心不安,於是我想要請方丈和各位法師到我家裏去,我準備在家裏辦齋供養各位,以安慰我不安的心。我們全家齋戒沐浴三日,懇請各位光臨寒舍,助我完成這個心願。”
眾人聽了他的話,搖頭不止。玄素禪師卻用微笑化解了,他說道:“在佛麵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機會。隻要與佛有緣,就可度他。佛門慈悲,不會舍棄任何人。”
佛門是慈悲的,之所以慈悲,是源於眾生平等;隻有平等,才有真正的慈悲。而人心也是善良的,在社會這個大家庭裏,我們更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人,既要發揚善行,更要幫助走入歧途的人。浪子回頭金不換,隻要有心向善,就是最值得欣慰的事。隻要自己覺悟到了自己的過錯,就是一個善良的人,應該得到人們的寬容和諒解,更應該得到大家的關愛。
慈悲可以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