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慈悲,善念,感恩(2 / 3)

有兄弟三人,雖然沒有出家,但是喜好求佛問道,時日一久,為了求得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約出外行腳雲遊。

有一天,在日落時他們借宿於一個村莊,恰巧這戶人家的婦人剛死去丈夫,帶著七個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時候,最小的弟弟就對兩位哥哥道:

“你們兩位前往求佛吧!我決定留在這裏不走了。”

兩位哥哥對於弟弟的變節非常不滿,認為他太沒有誌氣,出外參學,才見到一個寡婦就動心想留下來,氣憤地拂袖而去。寡婦看到老三一表人才,自願以身相許。老三說:“你丈夫剛死不久,我們馬上就結婚實在不好,你應該為丈夫守孝三年,再談婚事。”

三年以後,女方提出結婚的要求,老三再拒絕道:“如果我和你結婚實在對不起你的丈夫,讓我也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後,女方又提出要結婚,老三再度婉拒道:“為了彼此將來的幸福美滿,無愧於心,我們共同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結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經過九年,這戶人家的兒女們都長大了,老三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婦人道別,獨自步上求道的路。

一個婦道人家要獨自撫育七個年幼的孩子實在不容易,幸好有老三自願幫助她,他不入山打坐,反而為一家孤兒寡母服務,不為世間的五塵六欲所轉,反而轉變穢土為淨域,可以說他才是真正懂得佛道的。所謂佛者,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燈,更是救世的良方。

慈悲不但是成佛的根本,甚至是做人的根本。一個身懷無私之心的人,總是把他人的悲苦裝在心裏,把自己的私利放在一邊,這種人才是真正的佛者。相反,現實中也有一些人,他們總想保全自己,自私自利,結果生出許多無端的煩惱。

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誰,都會有私心,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這種缺陷,並不是無藥可救的。我們應該懂得,仁愛應摒卻私心,自己對別人的態度,就是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善與愛無法共享的世界必是一片黑暗。

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一個自私的人注定會傷害到自己,而一個樂於助人的人,反而會從別人那裏得到好處。把自私從你的心裏趕走,你的心中就會充滿光明。

要有撲火的愛和勇氣

遠古時,有一片大森林忽然起火,大量樹木被燒著,不少動物的家園被毀,它們四散逃竄。

林中有一隻雉鳥,挺身而出,它拚盡自己微薄之力欲熄滅這場大火。它飛向遠處的河,跳入水中,把自己的羽毛濕透了,再飛入森林救火。

如此往返,飛來飛去,不以為苦。但畢竟杯水車薪,於事無補,但它還是堅持這樣做,竭力想救滅大火。

這時,帝釋天見它這麼不辭勞苦,便問道:“你這樣做是為了什麼呢?”

雉鳥答道:“我隻想救這場大火,好讓森林中的動物都能得到安身之處而已!森林是動物賴以為生的。我雖然身體小,但還是有力量的,盡管這力量很微弱,但還算是一分之力。既然還有力量,為什麼不盡力撲救呢?”

天帝於是又問:“你的力量這麼微弱,肯定是撲不滅這場大火的,那你打算幹到什麼時候?”雉鳥答道:“我一直這樣飛來飛去,取水救火,一直到我飛不動了,死了,才會停止。”

這種不計功利、價值、得失,毅然躍入火坑的傻勁,就是一種源於大悲心的菩提心。

雉鳥就是這樣的一隻擁有菩提心的鳥。它對他人的愛已經遠遠地勝過了對於自身的愛,它用它那僅有的一顆菩提心拯救著他人,而這其中所彰顯出來的善良足以讓我們感動。

悲憫和善良源於一顆聖潔的菩提心。為了讓一切有情眾生能夠遠離這種痛苦和痛苦所造成的障礙,佛自己首先要了解這種痛苦,從內心、從個人去體會這種痛苦,進而對他人生出不忍的憐憫心。

勿以善小而不為,對於我們這些平常人來說,要生起這種不忍憐憫的悲心,首先要讓自己完全地去愛別人,且愛他人勝過愛自己,我們才有辦法生起這樣強烈的大悲心。有了這樣的愛心,人與人將會相處得更加融洽、和諧,世界也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付出愛心,證得善果

從前,有一對貧窮的夫婦,靠做傭工來維持生計。

一天,丈夫看見一些長者們前往寺院裏參加供僧法會,回到家後,想著想著,不禁哭了起來。妻子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什麼事讓你這麼傷心呢?”丈夫回答道:“唉!別人能夠滿心歡喜地供僧修福,而自己卻是貧窮下賤,連修福報的機會都沒有!心裏真難受。”妻子便安慰他:“別再傷心了,這於事無補,不如把我賣了,賣來的錢就可以布施供養!你看怎麼樣?”丈夫更傷心了:“如果把你賣了,我豈不是更加難過?”於是,妻子想了想,又說:“幹脆我們一起賣身為奴,不僅可以供養,還可在一起修行。”丈夫同意了。

於是,夫婦倆找到一個富貴人家,向主人借了一筆錢,要辦一場供僧法會,這筆錢如果無法在七天內還清,他們就必須永遠在這戶人家當奴仆。得到錢以後,貧窮的夫婦便開始不眠不休地籌備法會,並且互相勉勵:“現在還能夠隨自己的心意來修福,應該好好把握因緣,往後的一切就很難預料了!”

到了第六天,眼看所有的事都已準備就緒,寺裏卻得到了一個消息:國王也要在同一天舉行法會。比丘們都認為,應該先將機會讓給窮苦夫婦,然而,國王知道後,非常憤怒:“是哪一家小民,膽敢跟我搶日子!”於是立刻命令他們改期。這對窮夫婦雖然無奈,卻堅持不改。

國王不得不召見這對窮夫婦,要他們說出一個理由。窮夫婦便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稟告給國王,並懇求國王:“我們今生如此窮苦,就是因為過去沒修福報,這輩子恐怕隻剩這一天還能自己做主,以後,就沒有機會了,所以我們才極力爭取!請求國王成全。”聽了這對夫婦真誠的發心,國王不禁心生憐憫,不但準許他們如期進行法會,還賞賜了財寶,劃了十個村落讓他們居住和管理。

布施是一種付出,而在付出前要有舍己為人的發心。發心為了利益他人而付出,付出自己喜愛的、執著的。

而布施,也不是讓人們始終無所得,布施無論在逆境或者順境,隻要有一顆至心,努力地付出愛心,自然會取得善果。

至善無痕,為善不為名

小鎮上有一家菜攤,平時顧客不多,因為這裏的人都比較窮,買不起菜。不過,經常有些窮人家的孩子來這裏轉悠。雖然他們隻是玩,可店主還是像對待大人一樣與他們打招呼。“孩子們,今天還好吧?”

“我很好,謝謝。老板,這些馬鈴薯看起來真不錯。”

“可不是嘛。你媽媽身體怎麼樣?”

“還好,一直在好轉。”

“那就好。你想要點什麼嗎?”

“不,先生。我隻是覺得你的馬鈴薯真新鮮!”

“你要帶點兒回家嗎?”

“不,先生。我沒錢買。”

“用東西交換也可以呀!”

“哦……我隻有幾顆贏來的玻璃球。”

“真的嗎?讓我看看。”

“給,你看。這是最好的。”

“看得出來。嗯,隻不過這是個藍色的,我想要個紅色的。你家裏有紅色的嗎?”

“差不多有吧!”

“這樣,你先把這袋馬鈴薯帶回家,下次來的時候讓我看看那個紅色玻璃球。”

“一定。謝謝你,老板。”

每次店主和這些小顧客交談時,店主太太就會默默地站在一旁,麵帶微笑地看著他們。她熟悉這種遊戲,也理解丈夫所做的一切。

鎮上很多貧困的人家沒有錢買菜,也沒有任何值錢的東西可以交換。為了幫助他們,他就這樣假裝著和孩子們為一個玻璃球討價還價。就像剛才的這個孩子,這次他有一個藍色的玻璃球,可是店主想要紅色的,下次他一準兒會帶著紅玻璃球來,到時候店主又會讓他再換個綠的或橘紅的來。當然打發他回家的時候,一定會讓他捎上一袋子上好的蔬菜。

許多年過去了,店主因病去世。鎮上所有的人都去向他的遺體告別,包括以前那些和他交換東西的孩子們,而今他們都已經成了社會上的成功人士。

店主太太站在丈夫的靈柩前。小夥子們走上前去,逐一擁抱她,親吻她的麵頰,和她小聲地說幾句話。然後,她淚眼蒙蒙地目視他們在靈柩前停留,看著他們把自己溫暖的手放在店主冰冷蒼白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