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莊子·齊物論》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黃昏,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
他拍了拍翅膀,果然像是一隻蝴蝶,快樂極了。這時候,他完全忘記自己是莊周。
過了一會兒,他在夢中大悟,原來那得意的蝴蝶就是莊周。
那麼,究竟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莊周?
莊周可以是蝴蝶,蝴蝶也可以是莊周。
活在人生這場大夢中的人,很難弄清楚究竟自己活在其中的世界和自己死後所去的世界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很多人隻在快走到人生盡頭的時候,才有了“恍然如夢”的感覺。
中國古代流傳了許多“恍然如夢”的故事,讀來讓人回味無窮。
相傳,唐代有個姓淳於名棼的人,嗜酒任性,不拘小節。一天適逢生日,他在門前大槐樹下擺宴和朋友飲酒作樂,喝得爛醉,被友人扶到廊下小睡。迷迷糊糊中,仿佛有兩個紫衣使者請他上車,馬車朝大槐樹下一個樹洞馳去。但見洞中晴天麗日,別有洞天。車行數十裏,行人絡繹不絕,景色繁華,前方朱門懸著金匾,上書“大槐安國”,有丞相出門相迎,告稱國君願將公主許配,招他為駙馬。淳於棼十分惶恐,不覺已成婚禮,與金枝公主結親,並被委任“南柯郡太守”。淳於棼到任後勤政愛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前後二十年,上獲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擁戴。這時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顯赫,家庭美滿,萬分得意。
不料檀蘿國突然入侵,淳於棼率兵拒敵,屢戰屢敗,公主又不幸病故。淳於棼連遭不測,失去國君寵信,他辭去太守職務,扶柩回京,心中鬱鬱寡歡。後來,君王準他回故裏探親,仍由兩名紫衣使者送行。車出洞穴,家鄉山川依舊。淳於棼返回家中,隻見自己身子睡在廊下,不由嚇了一跳,驚醒過來,眼前仆人正在打掃院子,兩位友人在一旁洗腳,落日餘暉還留在牆上,而夢中的經曆好像已經整整過了一輩子。淳於棼把夢境告訴眾人,大家感到十分驚奇,一齊尋到大槐樹下,果然掘出一個很大的螞蟻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蟻穴一個。夢中“南柯郡”、“槐安國”,其實原來如此!
故事雖為大家所熟知,但讀來仍別有意味,真正參透夢境、參透人生之人又能有幾個?人生就是這樣一場大夢,醒時做白日夢,睡時做黑夜夢,現象不同,本質一樣,夜裏的夢是白天夢裏的夢,如此而已。什麼時候才真正不做夢呢?必須得道,隻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大徹大悟大清醒以後,才會頓悟人生不過是一場“大夢”。
人生的這場大夢,不知道能有幾個人真的清醒。有的人可能一輩子就這樣渾渾噩噩地走完了;有的人等醒悟的時候已經晚了,生命之車已經快駛到終點。因此,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沉浸在自己構想的如海市蜃樓般的夢想裏,而是回歸現實,把握今天,把握當下的生活,這樣才能把握當下的自己,把握當下的幸福。
喜悅,來自禪悟的瞬間
唐代的智閑和尚曾拜靈佑禪師為師,有一次,靈佑問智閑:“你還在娘胎裏的時候,在做什麼事呢?”
“還在娘胎裏的時候,能做什麼事呢?”他冥思苦想,無言以對。於是說:“弟子愚鈍,請師父賜教!”
靈佑笑著說:“我不能說,我想聽的是你的見解。”
智閑隻好回去,翻箱倒櫃查經閱典,但沒有一本書是有用的。他這才感悟到:“本以為飽讀詩書就可以體會佛法,參透人生的哲理,不想都是一場空啊!”
灰心之餘,智閑一把火將佛籍經典全部燒掉了,並發誓說:“從今以後再也不學佛法了,省得浪費力氣!”
於是他前去辭別靈佑禪師,準備下山,禪師沒有任何安慰他的話,也沒有挽留他,任他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智閑來到一個破損的寺廟裏,還過著和原來一樣的生活,但是心裏總是放不下禪師問他的話。
有一天,他隨便把一片碎瓦塊拋了出去,瓦塊打到一棵竹子上,竹子發出了清脆的聲音。智閑腦中突然一片空明,內心澎湃。他感到了一種從未體驗過的顫抖和喜悅,體驗到了禪悟的境界。
他終於醒悟了,隻有在生活實踐中自悟自證,才能獲得禪旨的真諦。於是他立即趕到靈佑禪師身邊說:“禪師如果當時為我說破了題意,我今天怎麼會體會到頓悟的感覺呢?”
凡夫轉境不轉心,聖人轉心不轉境。
參禪何須向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托,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徹悟,不是向外悟到了什麼大道理,而是徹底認識了永恒的自己。
隻有在生活中自悟自證,才能獲得禪旨的真諦;隻有體驗了一種從未體驗過的顫抖和喜悅,才能體驗到禪悟的境界。
圓滿生活在於順應自己的習性
你不了解那養虎的人嗎?他從不敢用活物去喂養老虎,因為他擔心撲殺活物會激起老虎凶殘的習氣;他也從不敢用整個的動物去喂養老虎,因為他擔心撕裂動物也會誘發老虎凶殘的習氣。知道老虎饑飽的時刻,通曉老虎暴戾凶殘的秉性。老虎與人不同類卻向飼養人搖尾乞憐,原因就是養虎人能順應老虎的性子;而那些遭到虐殺的人,是因為觸犯了老虎的性情。
愛馬的人,以精細的竹筐裝馬糞,用珍貴的蛤殼接馬尿。剛巧一隻牛虻叮在馬身上,愛馬之人出於愛惜隨手拍擊,沒想到馬兒受驚便咬斷勒口、掙斷轡頭、弄壞胸絡。意在愛馬卻失其所愛,能夠不謹慎嗎!
隻要懂得順應習性,養虎也不會受到傷害;如果違逆了習性,即使是溫順的馬,也會對你發怒。
《莊子》的《駢拇》篇中說:“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
意即:鳧的腿即使很短,但如果你把它接長,鳧就會很痛苦;鶴的腿即使很長,要把它截斷,鶴也會很悲傷。所以,本性長的不要折斷,本性短的不要接長,這樣就沒有什麼可憂愁的了。
風靡歐美的《簡單生活》一書的作者麗莎指出:“每天都給自己一段獨處的時間,好好問問自己,到底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是可有可無的?什麼是必須去不懈追求的?這樣的追問可以一直延續下去。還可以把每天的想法記錄下來,這樣你會看到,隨著生活閱曆的增加,思考的深入,你的回答也不斷成熟。隻要我們不再一味追求外界的認可,疲憊無奈地生活在他人的注視之下,我們就會真誠生活,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者。”這裏,簡單生活的法則和莊子的觀點不謀而合。
世事無常,活在當下就是幸福
有一天,老禪師帶著兩個徒弟,提著燈籠在黑夜中行走。一陣風吹過,燈滅了。
“怎麼辦?”徒弟問。“看腳下!”師父答。
當一切變成黑暗,後麵的來路與前麵的去路都看不見,如同前世與來生,都摸不著,這時我們要做的是什麼?當然是“看腳下,看今生!”
日本的親鸞上人九歲時,就已立下出家的決心,他要求慈鎮禪師為他剃度,慈鎮禪師就問他說:“你還這麼年少,為什麼要出家呢?”
親鸞:“我雖年僅九歲,父母卻已雙亡,我不知道為什麼人一定要死亡?為什麼我一定非與父母分離不可?為了探究這層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鎮禪師非常嘉許他的誌願,說道:“好!我明白了。我願意收你為徒,不過,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為你剃度吧!”
親鸞聽後,非常不以為然地說道:“師父!雖然你說明天一早為我剃度,但我終是年幼無知,不能保證自己出家的決心是否可以持續到明天。而且,師父,你年事已高,你也不能保證你是否明早起床時還活著。”
慈鎮禪師聽了這話,拍手叫好,並滿心歡喜地說道:“對的,你說的話完全沒錯!現在我馬上就為你剃度吧!”
路就在腳下,現在不走,更待何時?
許多人都相信來生與前世,如此,在麵對今生的不幸時,便可以用前世做借口,說那是前世欠下的;在對今生不滿時,可以用來生做憧憬,期待來生再實現。
人生無常,很多事情都不是我們能預料的,我們所能做的隻是把握當下,珍惜擁有的此刻與現在,踏踏實實地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認認真真把今天過好
有一天,佛陀剛剛用完午餐,一位商人走來請求佛陀為他除惑解疑,指點方向。佛陀將他帶入一間靜室中,十分耐心地聽商人訴說自己的苦惱和疑惑。
商人訴說了很久,有對往事的追悔,也有對將來的擔憂。最後,佛陀示意他停下來,問他:“你可吃過午餐?”
商人點頭說:“已吃過。”
佛陀又問:“炊具和餐具可都收拾得幹淨完好了?”
商人忙說:“是啊,都已收拾得很完好了。”
接著商人急切地問佛陀:“您怎麼隻問我不相關的事呢?請您給我的問題一個正確答案吧!”
但是,佛陀卻隻對他微微一笑,說:“你的問題你自己已經回答過了。”接著就讓他離開靜室。
過了幾天,那位商人終於領悟了佛陀的道理,來向佛陀致謝。佛陀這才對他及眾弟子說:“誰若對昨天的事念念不忘,追悔煩惱,或者對明天的事憂愁妄想,他將成為一棵枯草!”
佛陀告訴我們,人隻能生活在今天,也就是現在的時間中,誰都不可能退回“昨天”或提前進入“明天”。“昨天”是“存在過”的,不可及;“明天”僅是“可能存在”的,同樣不可及。所以,最重要的是做好今天的事情,認真過好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