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珍惜今生,也就無法向往未來
從前,有個小和尚每天早上負責清掃寺廟院子裏的落葉。
清晨起床掃落葉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際,每一次起風時,樹葉總隨風飛舞落下。
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才能清掃完樹葉,這讓小和尚頭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個好辦法讓自己輕鬆些。
後來有個和尚跟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後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
小和尚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隔天他起了個大早,使勁地猛搖樹,這樣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葉一次掃幹淨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開心。
第二天,小和尚來到院子裏一看,不禁傻眼了——院子裏如往日一樣落葉滿地。
這時老和尚走了過來,對小和尚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
小和尚終於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唯有認真地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度。
有人請教大龍禪師:“有形的東西一定會消失,世上有永恒不變的真理嗎?”
大龍禪師回答:“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多麼美妙的一幅山水畫啊!
花開的本身,注定要凋落,山花卻不因要凋謝,而不再蓬勃開放;清清的澗水不因其流動,而不映襯藍天。時間之箭是單向的,我們這些有生命之物,都要把握住現在、今朝,開心地活好今朝每一刻。
看來,不要預支明天的煩惱,認真過好今天比什麼都重要!人活在當下,應該放下過去的煩惱,舍棄未來的憂思,順其自然,把全部的精力用來承擔眼前的這一刻,因為失去此刻便沒有下一刻,不能珍惜今生也就無法向往未來,你能把握的就是每一刻的當下而已!
將心靈的琴弦調控適宜
一位官場失利、妻離子散之人心緒煩亂,煩惱、忌妒、浮躁、憂慮整日困擾於心,不得安寧,於是去拜見德高望重的無生禪師,請求開解。禪房裏,麵對慈祥、超然的無生禪師,他一股腦兒地道出了自己的困惑和煩惱。無生禪師笑笑,伸出右手,握成拳頭,握得越來越緊,讓來人照做。“感覺如何?”禪師問。來人茫然不覺。“把手伸開。”無生禪師拿出一枚野果和一片琉璃碎片放在這人手中,說道:“握緊。”這人將野果和碎片握在手心。“握緊一些,再緊一些。”“不行了,禪師,我的手都快要被割破了。”此時,禪師突然喝道:“那你還不趕快把拳頭鬆開!”
這人嚇了一跳,伸開手掌,看著手掌有些微紅的硌痕,琉璃碎片已經紮到野果裏了。禪師望著他,說:“現在,把琉璃碎片取出來,丟掉吧!”此人頓時豁然開朗,說:“這野果就好比我的事業和生活,而這琉璃碎片就是生活中困擾著我的煩惱、忌妒、浮躁、憂慮……”
禪師笑了笑,說:“看來施主已經有所悟了。生活中的事就好像這枚野果和琉璃碎片。如果你什麼都不取。空握拳頭,即便使出再大的力氣,也是一無所獲,這叫徒勞無功。果實好比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琉璃碎片就是困擾你心靈的無盡煩惱,要記得及時將果實中的琉璃碎片取出來丟掉,不然就會心浮氣躁、精魄散亂。”
每個人都應該如此,消除思想的紛繁,阻止情感的躁動,不讓自己的心靈在散亂中一發不可收拾,勞生一世,苦痛奔忙在所難免,心靈的安寧才是幸福的歸宿。
精魄合一是讓人不為情感、生活的紛亂所侵擾。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將心靈的琴弦調控適宜,才能彈奏出悅耳動聽的音樂。人的心靈好比一張弓,如果上好了弦,一直繃得緊緊的,長時間這樣放著,弓背和弓弦的效用就差了,力道也減弱了,根本就射不了多遠。現實生活中,一個人要是始終神經緊繃,處於緊張狀態,就會導致身心疲憊、精神渙散。身處繁忙的時代,我們要時常懂得放鬆自己的身心,將心靈的琴弦調控適宜,這樣才不會迷失自我、喪失本性,做自己生活的主人,體會人生幸福的真諦。
放鬆心情,欣賞人生的美景
崛多禪師遊曆到太原定襄縣曆村,看見神秀大師的弟子結草為庵,獨自坐禪。
禪師問:“你在幹什麼呢?”
僧人回答:“探尋清靜。”
禪師問:“你是什麼人?清靜又為何物呢?”
僧人起立禮拜,問:“這話是什麼意思?請你指點。”
禪師問:“何不探尋自己的內心,何不讓自己的內心清靜?否則,讓誰來給你清靜呢?”
僧人聽後,當即領悟了其中的禪理。
一個人無論處於什麼地位,過哪種生活,隻要他內心清淨、安謐就可以過得幸福。
有一天,李端願太尉問曇穎禪師:“禪師,請問人們常說的地獄,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呢?”
曇穎禪師回答說:“無中說有,如同眼見幻境,似有還無;太尉現在從有中生無,實在好笑。如果人眼前看到地獄,為什麼心裏看不見天堂呢?天堂與地獄都在一念之間,太尉內心平靜無憂慮,自然就沒有疑惑了。”
太尉發問:“那麼,內心如何無憂慮呢?”
曇穎禪師回答:“善惡都不思量。”
太尉又問:“不思量後,那心歸何處啊?”
曇穎禪師說:“心無所歸。”
太尉再問:“人如果死了,歸到哪裏呢?”
曇穎禪師問:“不知道生,怎麼知道死啊?”
太尉說:“可是生我早已經知曉了的。”
曇穎禪師又問:“那麼,你說說生從何來?”
太尉正沉思時,曇穎禪師用手直搗其胸,說:“隻在這裏思量個什麼啊?”
太尉說:“是啊,隻知道人生漫長,卻沒有發現歲月蹉跎。”
曇穎禪師說:“百年如同一場夢。”
百年如同一場大夢,人更應該珍惜現在,減少憂慮,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天堂與地獄是死後的事情,還是先做好自己的夢吧。
隻有放鬆了心情,才會徜徉在夢的奇妙幻境,達到更高遠的境界。
人生每一個夢的實現,每一份由此而來的快樂,都是生命之歌的一個動聽音節,都是人生旅程的一個美麗足印。我們應該使我們的心靈具有彈性,放鬆心情,享受現在。
順應變化,生命操之在我
在《莊子·知北遊》篇,莊子假托孔子和其弟子顏淵對話,闡釋“外化內不化”的道理。
顏淵問孔子說:“我曾聽先生說過:‘不要有所送,也不要有所迎。’請問先生,一個人應該怎樣居處與閑遊?”
孔子說:“古時候的人,外表適應環境變化,但內心世界卻持守凝寂;現在的人,內心世界不能凝寂持守,而外表又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隨外物變化的人,必定內心純一凝寂而不離散遊移,對於變化與不變化都能安然聽任,安閑自得地跟外在環境相順應,必定會與外物一道變化而不有所偏移。狶韋氏的苑囿,黃帝的果林,虞舜的宮室,商湯、周武王的房舍,都是他們養心任物的好處所。那些稱作君子的人,像儒家、墨家之流,以是非好壞來相互詆毀,何況現時的人呢!聖人與外物相處卻不損傷外物。不傷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會傷害他。正因為無所傷害,因而能夠與他人自然相送或相迎。山林,還是曠野呢?這都使我感到無限歡樂啊!可是歡樂還未消逝,悲哀又接著到來。悲哀與歡樂的到來,我無法阻擋;悲哀與歡樂的離去,我也不可能製止。可悲啊,世上的人們隻不過是外物臨時棲息的旅舍罷了。人們知道遇上了什麼卻不知道遇不上什麼,能夠做自身能力所及卻不能做自身能力所不及的事。不知道與不能夠,本來就是人們所不可回避的,一定要避開自己所不能避開的事,難道不可悲嗎!最好的言論是什麼也沒說,最好的行動是什麼也沒做。要想把每個人所知道的各種認識全都等同起來,那就實在是淺陋了。”
《莊子·山木》中,莊子曾經對他的弟子說過這樣的話:
假如能順應自然而自由自在地遊樂,也就不是這樣。沒有讚譽沒有詆毀,時而像龍一樣騰飛,時而像蛇一樣蟄伏,跟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而不願偏滯於某一方麵;時而進取,時而退縮,一切以順和作為度量,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萬物的初始狀態,役使外物,卻不被外物所役使,那麼,怎麼會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勞累呢?這就是神農、黃帝的處世原則。
現代人身處競爭激烈的社會,隻有學會順應萬物的變化而變化,才能獲得自由。如果一個人能夠在這個社會之中做到“外化而內不化”,就能體驗到生命操之在我的快感了,也就能體驗到真正的人生大自由。
進入信息時代,世界瞬息萬變,我們的社會每天都在出現新情況、提出新規則,這對每一個人都是一種新的要求、新的考驗。如果一個人食古不化,總是堅持自己的保守的、墨守成規的準則,就會陷入被動,在社會上沒有立錐之地。因此,一個人應該學會順應外界的變化,接受各種各樣的新知識,同時又堅守自己的心靈,保持一顆純淨的心靈。在順應外界和保持真我之間靈活應付,就能夠達到“一龍一蛇,與時俱化”,就能體驗到真正的人生大自由。
無拘無束的生活彌足珍貴
戴晉生是個很有才學的人,魏王聽說後,便把他請到王宮中麵談。談話間,魏王見他氣度不凡,是經國濟世之才,於是要留戴晉生在宮中做官,賜給優厚的俸祿。
戴晉生卻拒絕了,他說:“您見過那沼澤荒地中的野雞嗎?它沒有人用現成的食物喂養,全靠自己辛勤覓食,總要走好幾步才能啄到一口食,常常是用整天的勞動才能吃飽肚子。可是,它的羽毛卻長得十分豐滿,光澤閃亮,能和天上的日月相輝映;它展翅飛翔,引吭長鳴,那叫聲彌漫在整個荒野和山陵。您說,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野雞能按自己的意誌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不停地活動,無拘無束地來往於廣闊的天地之中。現在如果把它捉回家,喂養在糧倉裏,使它不費力氣就能吃得飽飽的,它必然會失去原來的朝氣與活力,羽毛會失去原有的光潤,精神衰退,垂頭喪氣,叫聲也不雄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