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導引』
俄國著名文學家屠格涅夫曾說:“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去的困境。”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恩裏科·費米也說:“要從小把自己鍛煉得身強力壯,能吃苦耐勞,不要嬌滴滴的,到大自然裏去遠走高攀吧!”可見,要想讓孩子在社會立足,就一定要讓他吃苦。
1.要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
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就是培養孩子的自覺吃苦精神。其實,無論今天的物質生活有多麼大的改變,父母不都能忽視對孩子的吃苦教育,這是家庭教育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吃苦教育對孩子的意誌力有的影響最直接。
孩子隻有肯吃苦,他才能成功,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這正如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說:“幸福並不在於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們對外界原因的態度為轉移,一個吃苦耐勞慣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隻要孩子肯吃苦,他就在吃苦的同時錘煉了自己的意誌,培養了自己的毅力;隻有孩子能夠吃苦,他才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獲得勝利。事實證明,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經曆了千辛萬苦的。
孩子隻有懂得吃苦,他才能從心底深處感受到每一粒米的來之不易,才能懂得勤儉節約,更好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作為父母,都可以感受到,今天的孩子變得聰明了,但是,他一遇到困難就會束手無策,甚至會自暴自棄,特別是在遭遇失敗的時候,他就越發顯得脆弱,越發懷疑自己,沒有勇氣麵對。
其實,這就是今天家庭教育中缺失吃苦教育所造成的,也就是父母在對孩子人格的培養過程中,忽視了對他的吃苦教育,孩子缺少意誌力的曆練。這就是說,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吃苦方麵的教育,就是對孩子吃苦精神的曆練過程。
2.在艱苦的環境中鍛煉孩子
作為父母,應該懂得,艱苦的環境能夠讓孩子得到很好的鍛煉。1964年,著名教育家吳玉章先生在曾讓自己的子女到艱苦的環境中去鍛煉。對此,他這樣:“正確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以為最主要的是愛與嚴相結合。在生活上既要給子女適當的愛,又要嚴格要求他們,特別要舍得讓他們到艱苦的地方去鍛煉,在風雨中成長,這才是真正的愛。”
其實,在今天這個物質生活殷實的時代,更應該讓孩子到艱苦的環境中去鍛煉,培養他堅韌的品格和堅強的意誌,這樣他就有更大的能力去克服生活中的困難,就能經受住未來生活的磨練,更能忍受艱難困苦、屈辱挫折。
3.不讓孩子向磨難屈服
對於磨難,波蘭著名科學家居裏夫人這樣說:“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我的最高原則是:不論對任何困難都堅決不屈服!”其實,偉大的人都不會向磨難屈服,他們一定會挑戰磨難,克服艱難和障礙,讓自己強大起來。
在法國裏昂舉行的一次盛大宴會上,在場嘉賓對一幅畫有了分歧,爭論起來。他們爭論的焦點是那幅畫到底是表現了古希臘神話中的場景,還是真實地描繪了古希臘的曆史。這時,主人請一位侍者解釋一下。當侍者解釋完,每個人都認為他解釋得很正確,爭論平息了下來。
後來,一位紳士問那位侍者:“先生,請問您是在哪所學校接受的教育?”侍者回答:“我在很多所學校都接受過教育,不過,我在其中學習最長、學到東西最多的那所學校叫‘磨難’。”這個侍者就是盧梭,也就是後來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偉大的天才。盧梭沒有向磨難屈服,而是借助磨難,讓自己成長了起來。
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障礙、困難,也會遭遇很多失敗和痛苦。在磨難麵前,孩子可能會出現恐慌、退縮、悲哀、沮喪,甚至是暴怒等情緒,這樣就會嚴重影響他的學習,損害他的身心健康。
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抬起頭來,笑對磨難,相信一切都會過去,向往美好的未來,不向磨難屈服;要讓孩子善於對環境的變化做出積極正麵的反應,把不利條件化為有利條件,他就一定能擺脫磨難,戰勝磨難,從而在多難而漫長的人生路上,始終保持一顆健康的心,綻放絢爛的笑容,一步步走向成功。
『教子箴言』
對於孩子來說,吃苦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正如一位哲人所說,如果你受苦了,感謝生活,那是它給你的一份感覺;如果你受苦了,感謝上帝,說明你還活著。人們的災禍往往會成為他們的學問。所以,如果真希望孩子擁有美好的未來,為人父母者就一定要敢於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讓他得到磨練,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