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給孩子一生的好品格(1)(1 / 3)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法國)羅曼·羅蘭

對孩子來說,品格的塑造遠遠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因為品格是孩子一生成功的基礎。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曾說:“對一個人的評價,不可視其財富出身,更不可視其學問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的真實的品格。”孩子的品格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時候,積極培養他的好品格。

其實,真正影響孩子一生的是品格教育。很多成功的人都具有良好的品格,如孝道、誠信、謙虛、感恩、寬容、有責任心等,這些品格是文化知識所不能替代的。

一個人的成功不隻表現在會不會讀書,學到了多少知識,更表現在有沒有良好的品格。孩子的品格不是一天就能養成的,而是靠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所以,父母要通過一個個行為的不斷強化,一次次不斷地潛移默化地滲透。

給孩子“演一出孝敬戲”

『教育名言』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中國)孟子

『經典事例』

事例一:

據報載,某市一位85歲高齡的老太太被兒子、兒媳關進一個小黑屋已半年多了,吃喝拉撒都在小黑屋裏,過著簡直不是人過的生活!老太太的兒媳這樣說:“我自己下崗了,孩子他爸還得天天去打零工掙錢,孩子們也不願意管,人家都嫌棄老人髒啊!”

同是該市一位81歲的老大爺,視力不好,身體多病,住在兒子家7平方米的小房裏,還被兒子斷掉了水電。老人隻能自己去遠處擔水以維持日常生活。老人除了每月隻有政府發放的200多元低保金外,再無其他收入。老人的兒子說:“我並沒有虐待和打罵父親,低保部門分給他28平方米的房子他不住,非要和我們擠在這40平方米的房子裏。他有低保金,又不交水電費,所以我才斷了他的水電。”

可想而知,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孝敬的人,他們的兒女也會延續他們的道路,他們的晚年一定不會過得幸福。

事例二:

陳磊原是哈爾濱三中的學生,後以630分的“托福”成績被美國著名的米德爾伯裏學院錄取,現在紐約華爾街全美排名第一的投資銀行——高盛銀行工作。

幼年的陳磊很惹人喜歡,但父母從不嬌慣她,而是培養她對家人、對他人、對生活的美好感情。每逢家人吃水果,她都是把大的給爺爺奶奶、媽媽爸爸嚐。每逢節假日家人聚餐時,她都等爺爺奶奶長輩人入座後,她才上桌。遇到好吃的東西,她也學著大人的樣子,多往爺爺奶奶的碗裏夾。

陳磊的媽媽說:“那時,每逢節假日,我們常帶著她去看姥爺、姥姥。在她能走路的時候,我們就盡量讓她自己走。實在累了,我們才背她走一段,邊走邊問她:等爸爸媽媽年齡大了走不動時,你能背我們嗎?每次她都痛快地說:能!有時,看我們背她走得吃力,她便主動要求下來自己走。

一次去江邊玩,由於天熱,一動全身出汗,她無論如何也不讓我們背她走。自己走得滿臉通紅,路上行人見了,覺得這個小孩挺懂事,那時她還不到3歲。”

『教育感悟』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這個字一直得到很高的重視,如“孝於親,所當執”、“首孝悌,次謹信”……這充分說明了“孝”在傳統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當年,朱自清看到自己父親的背影時再也抑製不住眼眶中的淚水,潸然淚下;朱德心中不停地叨念著母親的深恩,後悔自己沒能在堂前侍奉;老舍一句“悔啊!”也說出了內心裏對父母的一片愧疚之情……這都是對父母孝心的表現。

作為五帝之一的舜,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相傳他的父親及繼母、異母弟,多次想害死他:舜的父母和弟弟趁舜修補穀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而舜手持兩個鬥笠跳下逃脫;他們又在舜掘井時,往下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傳到了當時的帝王堯的耳朵裏,他聽說舜非常孝順,又有處理政事的才幹,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接班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國人自古講求孝道,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意思是,父母的身體健康,作為兒女的應該時刻掛念在心。但是,根據一些數據顯示,現實的情況卻不容我們樂觀。在北京的某中學,有專家做了一份抽樣調查。調查顯示:有近50%的學生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更談不上對父母的生日祝福。

有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在有些家庭裏,甚至出現了“倒孝”現象,有人對此開玩笑說:“孝子,孝子,孝敬兒子。”這不得不令人感到遺憾和心酸。很多孩子不會不記得自己的生日,在生日的那天大都會受到父母的祝福和禮物。但是,父母的生日孩子卻很少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