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給孩子一生的好品格(2)(1 / 3)

“尊敬的×先生,對於你的才華,我們表示十分欣賞,但我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你,在調查了你的個人信用紀錄後,我們發現你有4次乘車逃票而受到處罰的紀錄。我們認為這件事至少能夠說明以下兩點問題:第一、你不尊重規則,不僅如此,在發現規則中的漏洞之後你還惡意使用;第二、你不值得信任,而我們公司的許多工作正是在誠信的基礎上進行的。鑒於以上兩點原因,敝公司不敢冒昧地錄用你,請你原諒。在此,我們也真誠地告訴你,在這個國家甚至是整個歐盟地區,你可能都不會找到雇傭你的公司了,因為沒有企業敢冒這個險。詩人但丁曾說:‘道德常常能彌補智能的缺陷,然而,智能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

直到那時,小夥子才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後悔莫及!但丁的名言也使他大受震動,以至於他連看數遍,最後徹底醒悟。

後來他啟程回國,與朋友合辦公司。他把但丁的這句話作為座右銘,時時警戒自己,他非常努力、勤奮,也特別講誠信,講道德。今天,他已成為具有相當知名度的青年企業家。

『教育感悟』

誠信是一個人最起碼的品德,隻有一個誠信的人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具有誠信的品質。

時任微軟全球副總裁的李開複講過一個故事,他在微軟的時候,收到過一位應聘者的求職信。這位應聘者技術經驗和管理水平都相當出色,但該應聘者主動向李開複表示,如果錄用了他,他就把原來公司的一項發明帶過來。

李開複說:“不論這個人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樣,微軟都不能錄用他。因為他缺乏誠信這個最基本的處世準則和最起碼的職業道德。”這個故事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誠信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失去了誠信的人就失去了人們的信任,也就失去了發展的機會。

在美國,中國學生以勤奮和優秀而著稱,曾經一度成為美國各名校最歡迎的留學生群體。然而最近,卻有一些學校和教授聲稱,他們再也不願意招收中國的留學生了。理由非常簡單——中國留學生不誠信。因為某些中國留學生拿著讀學位的獎學金到了美國後,不是全心讀書,而是一邊找工作一邊讀書,一旦找到工作機會,他們就會馬上申請離開學校,將自己曾經承諾要完成的學位和研究拋在一邊。

這種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經使得美國相當一部分教授對中國學生的誠信產生了懷疑。不可否認,有這種行為的中國留學生當然是少數,然而就是這樣的“少數”,已經讓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名譽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還有,目前美國有很多教授不理會大多數中國留學生的推薦信,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推薦信根本就出自學生自己之手或者是不求實際的吹捧,根本沒有任何參考價值。這也是誠信受到損害以後的必然結果。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誠實守信”曆來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也是當今社會做人的最基本的準則。為人處世,做事立業,最講一個“誠”字,最重一個“信”字。離開了誠信,人就會言而無信,就無法得到別人的信賴和尊重的。

孔子早就認為:“信”是一個人立身之本。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了誠信,那他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條件。誠信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源源不斷的財富。誠信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誠信是一種寄托,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

作為父母,要著重培養孩子誠信的品質,孩子的誠信品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教育。要想培養孩子的誠信品質,需要父母給孩子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還需要對孩子進行行為指導和責任意識教育,讓孩子能夠形成辨別是非的基本能力和牢固樹立對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責的信念。隻有教導孩子做一個誠信的人,才能讓孩子擁有德行的根基,才能為孩子發展其他的能力提高有利的條件。

『教子導引』

每個人都想成為一個高尚的人,想有所作為,那麼,首先就需要擁有做人的美德——誠信,要對誠信有堅定的信念!因為,作為第一“核心價值”,誠信是時代對我們最基本的要求。那麼,父母具體應該怎樣做才能培養出孩子自覺、正麵而持久的誠信品質呢?

1.對孩子要言而有信

要培養孩子的誠信品質,我們作父母的要率先垂範,要對孩子言而有信才行。以誠信培養誠信,其道理是不言自明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人無信不立”,對孩子也一樣。做父母的要為孩子樹立榜樣:言行一致,誠實做人。所以,在平時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對孩子“說話算數”,也就是父母承諾給孩子的事情必須把它辦好,要把“說話算數”當成內心深處強烈的責任感。有位父親經常警告孩子,如果把眼睛弄近視了,就把他的眼睛摳下來。有人問這位父親:“如果孩子的眼睛真的近視了,你真會把他的眼睛摳下來嗎?”顯然,這位父親對孩子說的話本身就是氣話,是不現實的,當然,用這種方式來嚇唬孩子也非常不可取。

另外,父母一定不要給孩子簽“空頭支票”。如果答應了孩子周末帶他去動物園,就一定要去。如果臨時有事,也要先考慮事情是否重要,如果不重要,就要說到做到,還是應該帶孩子去;如果事情確實比較重要,一定要向孩子說明情況,並爭取盡快帶孩子去。而且,注意應該盡量避免這種推遲或失約的事情發生,這樣才能取信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