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給孩子一生的好品格(6)(2 / 2)

父母應努力讓自己做有責任感的好父母、好公民,要求孩子辦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父母要嚴格要求自己,要對工作、對家庭、對自己有一份責任感,為孩子樹立最直接的榜樣,要做敢負責任的好父母。父母對自己的言行是否負責,將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人品和性格。

2.要讓孩子從小事做起

不要忽略孩子身邊發生的日常小事,小事往往會對孩子責任心的養成發揮巨大的作用。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每天都會遇到許多小事,父母一定要善於抓住這些點滴小事,因為正是這些小事給孩子提供了培養責任感的機會。所以,父母不要輕易剝奪孩子的權利、讓他自己去完成、去鍛煉。

比如,孩子年齡小一點時,父母可以讓他自己吃飯,自己拿凳子,吃完自己盛飯等。開始時,孩子可能不習慣,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來做這些事,父母多做點,讓孩子學著做。注意,無論如何,都要讓孩子學著做,父母一定不能越俎代庖,等時間一長,孩子就學會了。

慢慢地,孩子做起這些小事來就會比較自然。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可以放手讓他多做一些事。比如,自己穿衣服、洗手帕、整理臥室等。這樣,孩子就會明白,這些小事都是他的責任,他必須自己完成。由此,孩子的責任感就會慢慢形成。

3.不要讓孩子推卸責任

大部分孩子一遇到不好的事情,總希望把責任推卸給別人,無論怎樣都不願積極主動地承擔。這些孩子總是千方百計尋找客觀原因,很難從自身找原因,總是認為這些事都該由別人來承擔。

孩子形成這種性格絕非偶然,也不是短時間形成的,而是從小就養成的,是父母沒有重視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所引起的。

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不小心在家裏的客廳裏走路摔倒了,哇哇地哭起來。這時候大部分父母立即跑過去,趕緊扶起孩子。如果孩子還哭的話,大人就會心肝寶貝似地護著孩子,並用力拍打地麵為孩子解氣,而且振振有詞地說:“我打你這個破地板,你這個壞東西,是你把我們寶寶摔倒了。好了,寶貝兒不哭了,媽媽打它了。”

這時,孩子可能真的不哭了,但這種教育方式卻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埋下了隱患,種下了不負責任的種子。因為孩子會認為,自己摔倒或失敗的原因不在自己,而是別人造成的,是別人的責任,跟自己無關。

很多有智慧的父母在遇到這種情況時,他們會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然後,要給孩子總結為什麼會摔倒,並因勢利導,鼓勵孩子再走幾遍。這樣,孩子就能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明白,摔倒的責任歸自己,是因為自己不小心。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孩子從小學會做小事,長大才能做大事;從小知道為小事負責,長大才能主動為大事負責。所以,父母作為孩子的首任教育者,要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勇於承擔責任的良好品質。這樣,孩子才能在人生道路上有所作為。

4.讓孩子體驗做事的自豪感

生活中,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弄明白他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了該做的就應該受到表揚,相反,做了不該做的就要受到懲罰。

有一位10歲的小女孩,她負責倒垃圾已經5年時間了。她5歲的一天,突然對倒垃圾產生了興趣,一聽到收垃圾的鈴聲,就提著垃圾桶去倒。小女孩的父母為了支持她參加家務勞動的興趣,培養她倒垃圾的責任感,對她倒垃圾的事情給予充分肯定,並予以表揚,說她勤快、能幹。這就激發了孩子主動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習慣,並最終把這項勞動看成自己的一種責任。

可見,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體驗到做事的自豪感有助於培養他的責任感。

5.教孩子關心他人

關心他人也有助於孩子責任感的培養,因為關心他人就是責任感的具體表現。要讓孩子從關心自己的父母、親人和家庭開始。父母應該要求孩子主動關心家裏的老人、病人和年幼的弟弟、妹妹,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讓孩子在家庭生活的磨練中形成責任感,進而上升為對家庭、對父母以及對社會負責。

另外,父母也可以有意識地安排孩子幫助孤寡老人、殘疾人做點事,帶孩子參加居民區的衛生、綠化勞動,鼓勵孩子學校做好值日工作等等。在這些有意義的活動的實際鍛煉中,孩子會逐漸感受到自我存在的社會價值,就會不斷增強他的社會責任感。

『教子箴言』

父母一定要注重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這樣可以幫助孩子遠離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行為,有助於孩子理解、體諒別人、疼愛別人,也有利於培養孩子自治、自理能力,有助於孩子關愛社會,擔負重任,從而促使孩子做一個對社會、民族和國家負責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