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為孩子創造美好明天(1)(2 / 3)

所以,為了孩子能有個強健的體魄,在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之前,父母應該帶動孩子一起鍛煉身體。要知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也是幸福生活的本錢。沒有強健的體魄,學習就不會有效率,生活質量也就無從談起。

一位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說:“其他媒介達不到的教學目標,通過運動都可達到。運動場是人生縮影,能訓練孩子養成正確的人生觀,一場比賽比一場演講對孩子影響更大。”健康是生命的源泉,是效能的源泉。擁有健全的體魄、充沛的精力,才能去拚搏、去奮鬥。雖有超凡的天才,卻沒有健康的體質作為後盾;雖有淩雲壯誌,卻沒有充足的力量去實現,那才是最大的失望、最大的失敗。

『教子導引』

身體健康是一個人一生的資本,是孩子現在學習、生活以及未來事業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所以,父母一定不要隻關心孩子的學習而忽略了孩子一生的資本——健康。健康的身心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已經不言而喻,所以父母要讓孩子保持健康,與孩子一起去鍛煉身體。

1.讓孩子堅持體育鍛煉

上世紀50年代,清華大學曾提出“8-1>8”的口號,即每天用一小時參加體育鍛煉,學習效率反而大於不鍛煉者。實踐證明,這也是完全正確的。

美國陸軍上將巴頓是二戰時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將領之一。小的時候,為了鍛煉身體,他幾乎每天都要跑上兩公裏。進入私利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後,巴頓成了同年級跑得最快的學生。畢業後,巴頓進入西點軍校。1909年6月,軍校畢業,他以少尉之銜去美國第一集團軍騎兵部隊服役。雖然說體育鍛煉對他是業餘的,但隻要時間允許,巴頓就會一天揮汗如雨往返奔跑近15公裏。在履行兵役的同時,巴頓還代表國家出征奧運會。正是由於青少年時期打造了一副強健的體魄,巴頓將軍指揮作戰時,精力充沛,可以幾天幾夜不合眼。

波蘭科學家居裏夫人曾說:“科學的基礎是健康的身體。”居裏夫人知道健康的重要,不僅自己注意鍛煉身體,而且也要求兩個女兒堅持嚴格的知識訓練和體格鍛煉,讓她們在鍛煉中健康成長。居裏夫人還經常帶兩個女兒一起去遠足、遊泳、爬山。後來,兩個女兒都成了科學家,而且大女兒還獲得了諾貝爾獎。

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堅持體育鍛煉,每天保證一小時。比如,可以讓孩子在小區、健身房鍛煉,甚至讓孩子到大自然中奔跑。

2.支持孩子參與各種體育活動

父母要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體育活動,哪怕孩子並不擅長,但是要記住體育精神是“重在參與”呀,運動細胞也是鍛煉出來的。要知道,生命在於運動,健康源於鍛煉。隻有讓孩子養成長期堅持體育鍛煉的好習慣,才能讓孩子的身體得到穩定、健康地成長。

3.帶孩子一起外出鍛煉

父母也可以提供適度的時間、空間和機會讓孩子鍛煉身體。比如,父母可以教孩子遊泳,因為遊泳是人們最愛歡迎的體育項目之一。父母可帶孩子到遊泳館遊泳,因為遊泳時,人體漂浮在水中進行抗阻力運動,外界衝擊強度小,有利於提高孩子的速度、耐力和靈敏性,又可減少外界運動強度對未發育成熟的骨、關節、肌肉和韌帶的衝擊。當然,在夏天,父母也可以選擇河流安全地段教孩子遊泳。

父母也可以帶孩子去做勇敢者的運動——爬山。一方麵,爬山可以促進呼吸、心血管係統功能的改善,增強體力;另一方麵,爬山也能有效地增強孩子腿部力量和耐力素質。可以選擇氣候宜人的春秋季節帶孩子到野外爬山,因為野外的空氣好,陽光充足。

另外,父母還可以帶孩子放風箏,這樣可以讓孩子在接觸大自然中鍛煉身體,增長生活情趣。父母甚至可以帶孩子玩泥巴。英國醫學專家最近進行的一項科學研究顯示,孩子玩泥巴時,雖然會把身上弄髒,但身體接觸泥裏的大量微生物,可以使孩子的免疫係統“認識”細菌而不會對其過敏。報道還希望父母應該讓孩子盡情玩泥巴、挖水溝、爬樹、找昆蟲、玩沙子……這些活動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健康。

4.體育鍛煉一定要循序漸進

體育鍛煉要循序漸進,不能一口吃個胖子。有些父母和孩子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身體素質好,也想練出這樣的效果。殊不知,一開始就蠻幹硬練,不但不能收到良好的鍛煉效果,反而還會練出毛病來。所以,如果孩子剛參加體育鍛煉,一定要讓他的運動量由小到大,運動強度逐漸加強,技術難度也要由易到難。隨著鍛煉時間的增長,就可以逐步地增大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以及運動項目的難度,從而達到增強意誌力、鍛煉好身體的目的。

5.注意體育鍛煉的幾個細節

因為孩子年齡小,不宜進行長時間的體育鍛煉;體育鍛煉也要盡量避開聲音嘈雜、空氣汙濁的地方,選擇室外空氣清新、優美安靜的環境讓孩子進行鍛煉;當然,父母在帶孩子進行鍛煉時,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防止意外發生,因為孩子對於自我肢體的認識還不成熟,運動起來不知深淺,很容易出現意外;在讓孩子進行每項運動時,父母一定要保證動作的安全性,避免錯誤的運動方式誤傷了孩子的肢體;還要特別注意孩子的營養,及時補充鍛煉時的消耗;最關鍵的一點,還在於,父母要對孩子的體育鍛煉要時常督促,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