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陽光夏有雨,秋有高風冬有雪。
對於顧城來說,自然風景的變化在詩歌的陪伴之下就更加讓人難以忘懷了。他讀了中國的書籍之後覺得尚未滿足,便開始了對於外國詩歌的追尋。而他最早接觸的外國詩人就是俄國最偉大的詩人——普希金。
那首童話詩歌《小飛馬》就曾經帶給他所有快樂。
窗外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站在窗前,隻有一扇透亮玻璃,卻隔成了兩片天地。我們的傷心是枝頭生長的果實,我們的歡愉是永生記憶的奇跡。
有了詩歌的相伴,內向寡言的顧城並不覺得自己的生活很單調。他甚至越發不願意和周圍的小朋友們來往。每當自己有了想要與人分享的欲望時,他會第一時間找到姐姐——顧鄉。
這個時候,顧城還在上小學,他不喜歡學校那種枯燥的教學方式。麵對眼前滔滔不絕的老師,顧城的心思常常飛到了自己那夢幻般的童話世界當中。
外表平靜、內心不安分的他逐漸開始討厭這種古板的教學方式。他和自己的父親說過對學校的厭惡之情,甚至已經到了無法容忍的境地。
單純的顧城始終理解不了為什麼一堂四十五分鍾的課就被人為地規定隻能學語文或者是數學?為什麼大家的作業本和課本都是一模一樣的?他甚至會問,天為什麼要黑?因為他還沒有玩夠,他不忍心花費一個又一個四十五分鍾去做一些自己並不喜歡的事情,他想回到那自由的世界,去繼續關注那些花鳥魚蟲的生活。
就是這樣一個單純又可愛的顧城,直到他成人之後,都始終沒有走進社會為他設定的框架,也沒有成為一個合格的丈夫和父親。但他卻成為了自然和生活最好的關注者。
漸漸地,他離開了童年的懷抱,到了可以欣賞一些更加樸素與平實的文作以後,他便癡迷上了洛爾迦和惠特曼。這兩位詩人的作品集早早就存在於父親的書架之上,可因為年幼的偏執而從未翻閱過。最後,他們竟然成了對顧城影響最深、而且也是他最喜愛的外國詩人。這兩位詩人的詩作也影響了顧城今後的創作之路。
世間之事大多是無法預料的。有的時候,人們以為這一生都會從事的工作到頭來可能與你毫不相幹。相反,你曾經認為絕對不會踏足的領域卻很有可能是你餘生裏最重要的事業。
對於顧城來說,詩歌是他的心血,甚至是顧城自己所存在的使命。但是,了解這些外國詩人並接受他們的影響和改變則是一件十分巧合的事情。
當時,為人父的顧工,雖然提倡民主,心中也明白兒子的意圖,可是他始終還是傳統的父母,要從長遠來為自己子女打算。所以,顧城的父母依然勸說他要聽從老師的教導,在學校裏好好學習。
顧城之所以反感學校,大概和他的性格不無關係。他熱愛自由生長和放縱不羈的生活。哪怕是在那枯燥的四十五分鍾,自己的心靈早就已經不受束縛地飛翔在文學和詩歌的天空中,飛進自己的童話世界當中去了。
這種思緒的紛飛怎麼能滿足小小顧城的野心?全情投入才是最美妙的感受,那麼這個時候,學校教育以一種強迫的方式將他控製在逼仄的環境當中,換了誰都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更何況是思維獨特的小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