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看著窗外的大街,突然覺得那熙熙攘攘的人們就像是自己觀察的那些小螞蟻一樣終日忙忙碌碌。行走在道路上,似乎永遠沒有停頓。
隻是,顧城不明白為什麼螞蟻隻是安安靜靜地去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人們卻總是吵吵鬧鬧地說個不停?大街上滿滿的除了汽車的聲音,全是人們熙熙攘攘的喧鬧聲。
顧城不喜歡這種喧鬧的環境,他覺得自己的童話世界當中不應該存在這種讓人心煩意亂的嘈雜聲音。因為這種聲音不能讓自己靜下心來去思考、去關注、去享受自己內心世界的美好。
顧城曾一度認為這嘈雜的吵鬧聲就是讓大地存在傷痕的原因所在,因為這樣的噪聲會讓自己、讓自然覺得心煩意亂。
於是顧城開始刻意地遠離人群,顧城不喜歡自己被那些嘈雜的聲音所侵擾。顧城認為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人說話,有人說話就會喧鬧,而那是自己所不能忍受的事情。於是顧城不再喜歡去人多的地方,也不喜歡和別人交流。
隻是,人們還不知道顧城為什麼從小就不喜歡與人交流,有的人認為顧城天生驕傲,生來就帶有詩人桀驁的性格。實際上,是因為顧城的內心世界要比這外在的世界美好得多,觀察這個現實世界,讓顧城發現了許多自己不喜歡、不能忍受的事情。而在自己的童話世界當中,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現實世界的喧鬧與嘈雜讓顧城不能忍受。這樣的世界怎麼能和那些柔弱、美好的自然界相比呢?那些昆蟲和花草的世界就如同一個與世隔絕的城堡一樣,永遠都不會有這種讓自己無法忍受的噪聲。
1969年,顧城的父親顧工被指派去山東的一個小山村進行勞動。雖然離開城市去鄉村勞作看起來不是什麼風光的事情,但是細心的顧工知道北京現在的環境並不適合小顧城的成長,離開也許並不是一件壞事。
而此時,顧工能做的就是快點離開北京,還家人一份平安和寧靜。遠離了這喧囂的爭論都市,去給自己的家庭尋找一塊樂土。就這樣,顧工一家人收拾了行李和一些生活必需品離開了北京的家。
雖然,離別家鄉總是令人神傷,但是對於一個10多歲的孩子來說,顧城似乎並不能完全體會這個家庭將要發生什麼。而且,由於他離開了北京,也就意味著他不用再去那個無聊的學校裏念書,不用再忍受那些喧鬧的人們所發出的聲音。所以,還有一點點竊喜在顧城的心裏漸漸升騰。
就這樣,顧工帶著一家人前往山東。顧工也擔憂此次攜家出行前途未卜。自己的決定,不知道對於顧城而言,是不是公平的。
前方是否有路,在如今看來,似乎隻能依靠上天的庇佑。
也許,很多事情的是非判斷、黑白標準,原本並不是這個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來決定的,最終都會有事實去驗證、去實踐,到最後才能知道到底對不對。雖然路途迷茫,但路就在腳下。
前行的道路濃霧漫漫,沒有人能夠看清眼前的迷霧要何時才能夠散去,小顧城隨著家人在奔往山東的路上,路途的新奇景色讓他著迷。沉默不語的顧城用那雙黑色閃亮的眼睛注視、觀察著這一切,也許在內心,又有幾行小詩在心頭攢動。
我們相信顧城是一個安靜而有靈性的孩子,縱使有一天他不再寫詩歌,他的生命也一定會像一首最美的詩歌一般繼續流淌,永遠讓我們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