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在歐洲遊曆講學的時候,在一次演講中強調了一個充沛而且完整的靈魂在詩歌寫作中是何等的重要。它要飽受磨難,要享受愉快,要在淚水和微笑中融合、交融,然後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靈魂。
曾在書中見過這樣一句詩意的話,“眼因多流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這大體和顧城所想要表達的思想是一致的。經曆苦難的洗禮才能看見飛翔的靈魂,就如同在很小的時候我們便深諳的道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曆生命的苦難後,他的心和他的靈魂越加飽滿。苦痛會為他擦亮雙眸,為他在後來的路上撥開迷霧,走向更加光明、純淨的世界。因為渴望純淨、不受汙濁,所以顧城被譽為是“童話詩人”。童話總是會給我們純淨美好的向往。這是另一位朦朧詩派的女詩人——舒婷曾經贈予他的稱號。在那首《童話詩人》中,舒婷寫下這樣的句子來表達心中對顧城的看法,“你相信了你編寫的童話,自己就成了童話中幽蘭的花。”
而顧城對於這個“童話詩人”的雅號,似乎也是頗為認同。他從小就喜歡讀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那是一個純淨而芬芳的世界。在那裏,他隻看得到他願望中的真善美,而不用為邪惡或者是任何傷害所流淚。他喜歡那些小小的、精美的城堡和友善的小動物們。
或許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顧城的心中就種下了一個夢的種子,他渴望擁有一座自己的城堡,而且可以自由地耕種夢的種子,讓它生根發芽,開出燦爛的繁花,綻放在中國文學的舞台上。
他在心裏,不曾停止地設想著那座城堡的每一個美好的細節,那裏有野花、細雨、柔風、愛人的微笑。那是他想要守護的地方,像是可以安放靈魂的天堂,是一個童話般的故鄉。
顧城說過,每個人的童年都對這個世界有著美麗的感覺,隻是許多人都已經慢慢遺忘了。而顧城卻始終念念不忘,他始終記得在他最小的時候,這個美好的世界給過他心底深深的震撼。那樣純真的下午,陽光暖暖地照在身上,媽媽的呼喊聲驅動著回家的腳步,那是歲月裏的平凡故事,卻是他生命中的最柔暖時光。令他念念不忘的還有那美麗的少年夢。
少年時,顧城最向往父親反複提起的西藏。遼闊的土地、空靈的天際、穿著藏袍的黝黑男子……西藏的一切都在夢境中無數次地縈繞著他的心魂。西藏,因為自己的高遠和寧靜,世世代代地吸引著無數朝聖者的靈魂。
自從顧城和謝燁離開祖國來到了南太平洋上之後,他就一直沒有忘記自己心底深處這個類似於桃花源的夢。
他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個圖樣,尋找了許久。最後他在南太平洋上發現了夢的國度——激流島。像是桃花源之於陶淵明,這個島嶼於顧城而言是遠古的期待,也是今生的守候。顧城希望能夠在自己的土地上和心愛的人男耕女織,過上神仙眷侶的生活。
顧城和陶淵明有著本質的不同,一個是生命的退路,一個是生命的追尋。畢竟陶淵明是曾經入世為官很久,因不堪忍受官場上的沆瀣一氣、汙濁不堪而離開了朝廷。顧城則是一直都抱定了不參與政治的心態,他之所以那麼向往一個安靜的世外桃源,是因為他作為一個詩人天性喜靜而斥鬧。而且,因為自幼接觸文學的熏陶,所以他在成長的歲月中被塑造成一個富有浪漫情懷的人。他通常厭惡很多人都爭相追求的浮誇表象,有著自己很強烈的喜惡。功名利祿於他而言隻如浮雲,抑或是很多時候隻能被視為糞土。而那些從來都不被社會上的主流價值觀認可的東西,在他眼中反而更有分量。他心中強烈地渴望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土地。那片土地隨著他生命的成長逐漸拓寬、豐富。他是這片土地的主宰者,所以他可以任性地關上屬於自己的那扇門,像是一個國王,又像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