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一切在蟲鳴中消失(3 / 3)

這封家書裏,謝燁對小木耳的描述非常生動,你看她那句“於是他哭了”是一句多麼生動的對於小孩子的描寫。孩子得不到的東西,他們尚且沒有能力去依靠自己來獲得。沒有辦法宣泄,他們便隻能用眼淚來表達。這樣可愛的小孩子,謝燁卻要因為顧城的性格原因,而送到一個陌生的人家裏去寄養。她作為一個母親,心裏能好受嗎?

謝燁實在是太愛兒子了。而顧城和謝燁相比起來,似乎總是透著一股怪怪的感覺。他並不是不喜歡自己的孩子,但卻總是一種嫌棄的樣子。他受不了他童稚的哭鬧聲,更不喜歡小木耳在自己的書房裏來回亂跑,把他的東西弄得一地狼藉。

顧城這樣一種古怪的態度讓謝燁十分寒心。可小木耳卻似乎依舊用他童稚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他每次在自己一個人論證都有誰是愛他的時候,都會記得自己的爸爸顧城。雖然很明顯,顧城很少來看望他這個唯一的兒子。血濃於水的親情之間永遠隔著一層詭譎的紗縵,像是一層薄霧,卻永遠也闖不過去。

這封信紙上還有小木耳稚嫩的筆跡。媽媽眼裏的小木耳是活潑調皮的,但是跟外國孩子比起來,又是那麼安靜懂事的。

當時,德國在給顧城的帶薪研究邀請函裏說,可以附贈三張機票,讓他們夫婦二人可以攜帶自己的兒子過來,卻被顧城婉言謝絕了。

或許,唯一的解釋是顧城的性格和心理以及他對於愛情的理解。早年他和謝燁相識的時候,自己就好像一隻在黑暗中飛行了太久之後終於見到了光明的飛蛾。他不計一切地去追尋謝燁,熱烈渴盼能夠得到心目中“維納斯”的眷顧。這一切的努力終於沒有徒勞。謝燁成了自己明媒正娶的妻子之後,顧城便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唯一值得擁有謝燁感情的人。可是當他們的兒子——小木耳出生的時候,他竟然沒有成為一個合格的父親承擔起家庭的重擔,他反而開始擔心了,擔心自己就要失去謝燁的愛。這樣心智尚不成熟的思考,使他在麵對兒子的時候總是想到是這個孩子分享了謝燁的愛,是這個孩子使他無法成為謝燁眼中的唯一。

所以,顧城對待兒子有著很複雜的一種情感,但不可否認,顧城依然是疼愛自己的兒子的,這從顧城給小木耳的一首詩中可以看出。

這首詩是詩人顧城生前所作的最後一首詩,名字是《回家》。

我看見你的手

在陽光下遮住眼睛

我看見你的頭發

被小帽子遮住

我看見你手投下的影子

在笑

你的小車子放在一起

你不認識我了

我離開你太久的時間

這樣深沉又童真的詩是顧城寫給兒子小木耳的。因為兒子叫桑木耳,所以“杉”指的就是他們的兒子。

顧城對於自己的孩子,內心也是極其矛盾。顧城還寫道:

我離開你

因為害怕看你

我的愛

像玻璃

是因為害怕

在台階上你把手伸給我

說:胖

你要我帶你回家

在你睡著的時候

我看見你的眼淚

你手裏握著的白色的花

我打過你

你說這是調皮的爹爹

你說:胖喜歡我

你什麼都知道

在這一節詩中,顧城終於說出了自己的心結,他是因為害怕,他的愛裏都飽含著害怕。而小木耳還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一個出色的詩人,母親也是一個優秀的詩人。然而,當悲劇到來的時候,小木耳還沒有體會到父母浪漫的詩人情懷,便再也見不到自己的爸爸媽媽了。

顧城一生中最具有戲劇色彩的島上生活,因為英兒的離開而宣告了那些純真愉快的日子已經遠離。他和謝燁的感情因為這段生活已經有了不太純粹的幹擾,他和兒子的溝通因為自己的心裏想法一直都處於相當別扭的一個狀態。

島上的生活本就已經幾近與世隔絕,顧城的性格又讓他成為一個沉默寡言的人,英兒的離開再次讓他受挫。顧城終日一言不發,也不與最親近的愛人謝燁溝通,也許顧城期待的是隻要一個眼神就可以相互明了的伴侶。他希望謝燁可以做到,隻是他忘記了這一係列的變故,已經讓兩個人身心疲憊。

因為英兒的插足,讓這本就扭曲的情感更加雪上加霜,兩個人之間已經開始產生隔閡。顧城還沒有意識到他已經不是當初隻深愛謝燁一個人的顧城,而謝燁也已經被傷害得不是當初幸福的謝燁了。

那一種心底的渴望,就如同夏天的棉襖、冬日裏的蒲扇,都不過是多餘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