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把敬業當成一種習慣(2 / 2)

每個職員都應該做到:做事做到位,負責負到底。無論你充當什麼角色,隻要能把自己的崗位工作做到盡善盡美,就是到位。作為職員,無論你其他方麵如何,工作業績是首要的。隻有把工作做好,個人才能有所發展。

如果公司的每個員工都能主動分擔責任,天下哪有不興盛的公司?公司是一個聯係緊密的有機生命體,如同人體需要全身的每一個器官正常運轉一樣,公司也需要每個職員都把責任固定在自己身上,而不是遇到麻煩就一推了之。

工作不到位自然就是缺位,這裏就有一個對缺位現象進行描述的案例。

一位實習生到一家鋼鐵公司工作還不到一個月,就發現很多煉鐵的礦石並沒有得到充分的冶煉,一些礦石中還殘留沒有被冶煉好的鐵。如果這樣下去的話,公司會有很大的損失。於是他找到了負責技術的工程師,對工程師說了他看到的問題。工程師很自信地說:“我們的技術是世界上一流的,不可能會有這樣的問題。”

實習生拿著沒有冶煉好的礦石找到了公司負責技術的總工程師,反映了他看到的事實。總工程師認真地聽過後,出於職業的敏感說道:“看來是出問題了,怎麼沒有人向我反映?”總工程師召集負責技術的工程師來到車間,果然發現了一些冶煉並不充分的礦石。經過檢查發現,原來是監測機器的某個零件出現了問題,導致了冶煉的不充分。其實,這件事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為有員工做事不到位。

公司的總經理知道了這件事之後,不但獎勵了實習生,還晉升他為負責技術監督的工程師。總經理不無感慨地說:“我們公司並不缺少工程師,但缺少的是工作到位的工程師。這麼多工程師就沒有一個人發現問題,而當有人提出了問題,他們還不以為然!對於一個企業來講,人才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真正工作到位的人才。”

一個人一時的盡職盡責很容易做到,要做到在工作中始終如一,能將盡職盡責當做一種習慣卻是難能可貴的。《紐約時報》上有一篇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

在歐洲手工業時代,一個專打銅鑼的鋪子裏的工匠師傅已近七十歲了,還每天堅持掌錘。每到打鑼心的時候,老工匠就會使足力氣打下最後的一錘。原來,鑼心的一錘與周邊的錘法都不一樣,鑼心以外的每一錘都隻是準備,最後的一錘才是定音的,或清脆悠揚,或雄渾洪亮,都因這一錘而定。這一錘要打得不輕不重,恰到好處,打好了,就是好鑼,否則,這隻鑼就報廢了。不論多麼優質的銅材,不論剪裁的尺寸多麼合理,也不論一開始打了多少錘,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恰到好處的最後一錘才是一隻鑼製造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