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從也是一種執行,沒有服從就談不上執行,所以,在企業裏從上到下都要養成服從的習慣。
服從是執行的前提,但執行並不等於服從
是“服”還是“從”要分清。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領導的認識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全麵的理論,“它主張領導應該經曆管人、理人、安人、利人和達人這五個台階”。“管”在古漢語中意為“鑰匙”。所以“管”顧名思義承擔著開與關的角色,應做到該開則開,該管則管。意思是管要管得社會化、標準化、製度化、無特殊化。
目前,中國有些企業特別是部分民營企業存在著四大通病:第一種是親情型,一代傳一代,且企業裏麵的重要人員都是同一家族的人;第二種是元老型,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某人是企業的元老,當他犯了錯誤的時候,或是企業的改革會有損他的利益時,往往會因為他是元老而使得領導者無所作為;第三種是離心型,這類人與企業的價值認同度不高,他們甚至有一種抗拒心理;第四種是碎片型,指企業中的一類人沒有一個核心、一個目標,遊離在企業之外。這些弊病的存在,使企業“管人”的規範性大打折扣。
如果說傳統文化著重於領導的目標管理,那麼當代管理理論就以管理的方式為切入口。中山大學兼職教授、中山大學MBA、MPA授課導師林鴻榮指出,哈佛大學曾提出當代“以人為本”的管理主張的五個台階,分別是感情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所謂感情管理,就是要做到不僅爭‘人’還得爭‘人心’,現在不是倡導服務戰略嗎?服務本身就是感情式的勞動,就是要做到以情動人。”
就像是我們平時逛商場,有時候並沒有打算要買東西,隻是想隨便看看,但是遇到了一個很熱心的服務員,搬凳子給我們坐,又端茶倒水,跟我們聊家常,並詳細地向我們介紹產品,很多時候我們不知不覺就會買很多東西,因為如果不買的話,就覺得好像對不起人家。當我們從商場走出來的時候,不僅僅拿著我們買的東西,還帶走了真情。
要做到民主化的管理就要重視人權,以人為本。何為真正的民主?林鴻榮打了個比喻,如果領導說的話下屬100%服從,這就代表企業做到了民主管理嗎?林鴻榮認為並不是。他提醒企業家們,不要隻看那些表麵的服從,因為這僅僅是“從”而非“服”;其實,要令下屬信服才是最終目的,此謂口服心服。對於下屬的“從”,領導者要小心區分這到底是遵從還是信從,有否盲從、隨從、屈從甚至抗從,從避免錯誤路線的執行。
企業要培養服從的習慣應該先從企業的高層領導著手,這樣有利於習慣的形成。一般員工的服從意識比較強,但有的企業裏高層領導卻沒有服從的意識,隻知道讓員工服從,卻不知道自己服從。如果從上到下都能形成服從的習慣,那麼這個企業就大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