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優點多多,“富”有可原——富人的優點(3)(3 / 3)

很多致富者最終走向失敗,甚至是死亡就是因為他忽視了身體的健康,沒有足夠的力量維持自己的成功和生命。

聰明的將軍,不肯在軍士疲乏、士氣不振時,統率他們去應付大敵。他一定要秣馬厲兵,充足給養,然後才肯去參加大戰。

致富者要想在整個人的戰鬥中,繼續取得財富,就一定保重自己的身體,保持良好的狀態。一匹有“千裏之能”的駿馬,假如食不飽、力不足,在競賽時,恐怕也要敗於“常馬”甚至“庸馬”。一個具有一分本領的體力旺盛的人,可以勝過一個體力衰弱的具有十分本領的人。假如在你的血液中沒有火焰的燃燒,在你的身體中沒有精力的儲存,那麼你在人生戰鬥中一經打擊,就會立即失敗。

強盛的體力可以增強人們各部分機能的力量,而使其效率、成就較之體力衰弱的時候大大增加。強健的體魄,可以使人們在事業上處處得到便宜,得到幫助。

如果你不想讓自己的財富失去意義或者迅速走向消散,就應該好好愛惜、保護體力與精力,因為體力、精力的浪費,都將減少我們成功的可能性。

9.富人假糊塗,真聰明

“難得糊塗”是做人的一大境界,也是富人成大事的一個法寶。需要注意的是這裏的糊塗並不是字麵上的簡單意思,它是一種深刻的人生智慧,是富人們做人做事的利器,是假糊塗真聰明。

台灣幫企業集團的領導人員吳三連信奉的是“難得糊塗”的哲學。他說:“做人難得糊塗,過分地精打細算,有時仍抵不過天算。錢四腳,人兩腳,錢來找人才行,人去找錢就難了。”

他之所以能說出這一番道理,是有一段故事的。吳三連年輕時赴日本商科大學讀書。畢業後在報館當記者,因感到租房子的不便,乃決心買一棟房屋。第一次存滿3000日幣(剛夠買一棟房子),不料太太生病,這筆錢隻好移去用作醫藥費,錢花光了,太太的病才好了;第二次又存了3000日元,可天有不測風雲,因小孩子突然生病,隻好用這筆錢來給小孩子治病消災;第三次再存了3000日元,可又萬萬沒有想到一位友人急需要借3000日元交保,否則要坐牢,隻好又把這筆錢借給朋友急用。從此,他就不再刻意去追逐財富了。

吳三連又說:“做人要假糊塗,真聰明。”那麼,什麼是假糊塗呢?他認為,假如有部屬興衝衝地向你提供建議時,千萬不可隻聽了一半,就自作聰明地說:“這個構想我早就知道了,你不用再講了。”因為這樣一來就會阻礙部屬參與表現的機會,想提建議的人也從此不願意再提了。所以,即使早已知道部屬想提什麼建議和意見,也要假裝糊塗地很耐心地聽完部屬的建議,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麼一來,部屬才會踴躍多言,許多有價值的構想,才會源源不斷地被提出來。細細地品味吳三連的“難得糊塗”,可能你會發現,這裏麵有很深的哲理。

吳三連所說的“做人要假糊塗,真聰明”可以說是揭示了“難得糊塗”哲學的真諦。從中國曆史上來看,假糊塗,真聰明的不乏其人。

東漢明帝劉莊的侄子劉睦就是故做糊塗的人。他從小好學上進,讀了許多書,喜歡結交有學問、有道德的儒生,與那些隻知道吃喝玩樂的公子哥兒誌趣不同。有一年年底,身為北海敬王的劉睦派一名官員去洛陽朝賀。臨行前,劉睦問前去朝賀的官員說:“皇帝如果問起我的情況,你怎樣回答?”這位官員回答說:“你忠孝慈仁,禮賢下士,深得百姓愛戴。臣雖然不才,怎敢不把這些如實稟告。”

劉睦聽後,連連搖頭說:“你如果這樣稟告,就把我給害了!”這位官員不解地問:“您為什麼這樣說呢?”劉睦說:“你所說的是我以前的情況。我現在的心境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你見了皇帝後,就說我自從承襲王爵以來,意誌衰退,行動懶散,每天除了在王宮與嬪妃飲酒作樂,就是外出狩獵遊玩,對正業毫不在意。”

劉睦為什麼要說這一番假裝糊塗的話呢?是事出有因的。因為在當時,宗室中凡是有些誌向,或者廣交朋友的,都容易受到朝廷的猜忌,弄不好就會招來殺身之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真正聰明的劉睦不得不故做糊塗人,教人說出那番話,實際上是一條假癡不癲、明哲保身之計。

明代洪應明所著《菜根潭》中說:“大聰明的人,小事必朦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蓋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朧正聰明之窟也。”意思是說,大聰明的人,對小事必模糊不清;大糊塗人,對小事必定會仔細觀察。對小事觀察入微乃是糊塗的根源,而對小事模糊不清則正是產生大聰明的根本所在。同樣,要想在商界中成大事,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更需懂得小事糊塗、大事明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