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鄭國為表謝意,送給晉國許多兵車、兵器、樂師及歌女。晉君主為犒賞調停的有功人員,將財物美女分一半給大臣魏絳。魏絳不納,而向晉主說:
“願君主在享受安逸快樂時,能夠考慮到國家的長治久安。要居安思危。隻有這種心理狀態,才能對未來時態有所防備,有防備才不致於遭禍患。我願以不受恩賜來勸諫您。”
居安思危的典故即出於此,魏絳在這裏不僅不貪圖晉王的賞賜,並能在成功時,保持頭腦的冷靜,分析潛在的危機,這無疑是值得我們每一個成功者學習的。
現實中有些人在逆境中往往能奮發向上,永遠保持一顆拚搏之心,絕不輕易妥協,但在取得成功,成為富人,順風順水時,卻很容易貪逸於安樂、腐化墮落,走入絕境,這不能不讓人深思。
世間之事,往往變化莫測,讓人難以預料,有時讓人先飽受磨難後再春風得意,有時讓人先得意一番後又陷入困苦挫折之中。有高深修養的人對此看得很清楚,並有一套最佳的對付之方:逆來順受,居安思危。他們也很清楚,禍福、得失、苦樂在人自取,人能求福,也能避禍,求福與避禍,也全在自己。他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思危就可以求安,慮退方能得進,懼亂然後可以保治,危亡然後可以求存。
縱觀中國曆史,真正能做到善始善終,成功後不致腐化墮落、停滯不前的皇帝應該算是唐太宗李世民了。李世民常對左右說:“治國之策猶如治病。病人希望盡快痊愈,求醫心切。如果病人能認真聽從醫生的囑咐,配合治療,病就痊愈得快。反之,恐怕就要使病情惡化,甚至喪命。治國也是同理,要想保持天下安定,就得事事謹慎,若在關鍵時候有疏忽,必招亡國之禍。”
“現在天下的安危全置於我一個肩上,我要慎重地警惕自己,即使歌功頌德,我還需檢點自己的言行,加緊努力。但是,隻靠我一人是難有作為的,希望你們能做我的耳目,發現我有所失,請直言無防,君臣之間如有疑惑而不說,對治國是極其有害的。”
唐太宗如此開明,才引出善諫的魏征,以這種態度施政,才出現了中國曆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事實上,現實給我們的教訓更加深刻,建國後,我們國家所遇到的各種磨礪挫折便是明證,治國、企業管理、個人成長都不能任意脫離實際、固步自封、驕傲自大,否則,成功之後的下一輪失敗,就一定在等著你。挫折、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成功的富人不知道成功的背後有挫折、有失敗。富人要強大,要保持旺盛、持久的競爭力和生命力,必須居安思危,力爭富過三代。
3.富人要不斷超越自己
成功的過程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對富人來說每一項成績、每一個榮譽,每一次財富的賺取並不代表你所能達到的最高點,隻是你能力的一個證明。隻有不斷超越自己,才能到達事業的最高峰。
著名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醫生艾琳·C·卡瑟拉,在其《全力以赴——讓進取戰勝迷茫》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例子:
在奧斯卡金像獎發獎儀式次日的淩晨3時,她被奧斯卡獎獲得者克勞斯從沉睡中喚醒,克勞斯進門後舉著一尊奧斯卡獎的金像哭著說:“我知道再也得不到這種成績了。大家都發現我是不配得這個獎的,很快都會知道我是個冒牌的。”克勞斯認為他所獲得的成功“是由於碰巧趕上了好時間、好地方,有真正的能人在後邊起了作用”的結果。他不相信自己獲得奧斯卡獎是多年鍛煉和勤奮工作的結果。盡管他的同事通過評選公認他在專業方麵是最佳的,但他卻不相信自己有多麼出色和創新的地方。
卡瑟拉在治療病人中還發現,有位國際知名的芭蕾男明星每過一段時間,他就要在有演出的那天發一頓脾氣,把腳上的芭蕾鞋一甩,飯也不吃,從250雙跳舞鞋中他找不到一雙合腳的;還有一位知名的歌劇演員,有時候,準備登台就覺得嗓子發癢;有一位著名運動員,他的後脊梁過一段時間就痛起來,影響他發揮競技能力。卡瑟拉認為,這些嚴重影響成功的症狀是由於經不起成功帶來的壓力而引起的。成功不但會引起以上心理障礙,成功有時還會給人帶來自滿自大的消極後果。有人對4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做了跟蹤調查,發現這些人獲獎前平均每年發表的論文數為5~9篇,獲獎後則下降為4篇。有的政治家取得一係列成功後,因過分自信而造成重大失誤;有的作家寫出一兩篇佳作後,再無新作問世,原因固然很多,但不能正確對待成功,不能說不是一個重要原因。
而隻有那些不斷超越成功的人,才能不斷取得偉大的成功。愛因斯坦取得成績越大,受到稱譽越多,越感到自己無知,他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比做一個圓,圓越大,它與外界空白的接觸麵也就越大。科學無止境,奮鬥無止境,人類社會就是在不滿足已有的成功中不斷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