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4)(1 / 1)

讓孩子自己出行一次

孩子年齡小,學校離家又很遠,很多父母都會去接送孩子,但是有沒有父母會嚐試著某一天,你不去送孩子,而是讓孩子自己去學校?

也許你會說自己不放心,孩子還小,讓他獨自穿越幾條街甚至坐公交車充滿不可預知的危險。這一點當然我們也很清楚,並不真正地讓你不顧孩子的安危。

你完全可以選擇一段相對安全的道路,然後假裝有事情不能去送孩子了,你也完全可以悄悄地跟在孩子後麵,隻是別被孩子發現。讓孩子勇敢地自己出行一次。

如果孩子上學的路確實遙遠又充滿危險,你也可以換個時間,換個任務,例如你家附近的一家雜貨店,讓孩子去替你買一些小東西。我們並不是一定要孩子真的能做到什麼,而是有意識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他需要自己麵對。我們要鍛煉的是孩子的心態,這種心態叫獨立。

我們的孩子和美國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好好讀書吧,認真準備考試,其它的事情都不用擔心,我們在呢!”這樣的話很多父母都給孩子說過,甚至很多孩子都已經十七、八歲了,父母依然會這樣說,因為孩子麵臨聯考了。長期如此,孩子的心理就產生了以來,沒關係,什麼事情都有父母呢。

而再看看美國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卻是想方設法地要讓自己的孩子多吃一些苦頭,做出很多我們都認為不可思議的“冷漠”的舉動:蹣跚學步的孩子跌倒了,沒有誰會匆忙跑去把孩子扶起來,而是大叫:“快點起來!接著跑!”

其實每個父母都是心疼孩子的,隻是他們知道給孩子勇氣和堅強,這樣的愛比扶起摔倒的孩子更重要。

所以別奇怪為什麼有些孩子總是表現得驚人的勇敢和堅強,因為他們的父母舍得讓自己的孩子承受苦難。

讓孩子學會獨立

——別給孩子太多的保護

孩子缺少保護自己的能力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父母對孩子的保護也應該有一個限度,過分寵愛,過度保護,過多照顧,過高期望反而會束縛了孩子的手腳,影響孩子的獨立。

如果你真的愛自己的孩子,應該先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雖然孩子還小,但是他已經有了強烈的獨立願望,父母隻需要一步步引導就能讓孩子慢慢學會獨立:一開始的時候讓孩子自己睡一張小床而不是被媽媽報在懷裏睡,但是小床可以就在媽媽的床邊方便媽媽照顧孩子;孩子的動作發展得比較成熟以後,讓孩子自己抱著奶瓶喝奶;在孩子能力範圍內,自己用自己的杯子喝水,自己吃飯不要父母喂食;讓孩子自己去結交朋友、挑選喜歡的零食。不要擔心孩子完成得不好,你可以站在孩子身邊,在孩子出現困難的時候第一時間給予他幫助但是萬不可以替孩子完成所有的事情,隻要孩子能夠做的事,都不插手讓讓他自己完成,這樣一步一步地引導他走向自主獨立。

——給予孩子及時的鼓勵

讓孩子學習獨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長應該有一定的耐心:在孩子的生活、遊戲、學習和勞動中都可以貫穿這樣的訓練。每當孩子碰到困難不能獨立完成要做的事,大人應給予鼓勵和引導,必要時可給予適當幫助,但一定要堅持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如果任務確實已經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也不應該盲目地讓孩子堅持,這樣反而會讓孩子失去自信,覺得自己沒用。不要取笑或挖苦孩子的失敗,因為孩子的內心十分敏感,你的一次取笑可能就會讓孩子終生為自己貼上一個自卑的標簽。

家長還應該注意的就是意見要統一,還是遇到了困難想要放棄,絕不能出現一方縱容一方堅持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