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風險報酬係數α 的確定
在不考慮風險報酬係數時,給付係數隻需考慮預期餘命的影響,風險報酬係數可以看作:以預期餘命係數作為給付係數,計算得到的貸款最高額度小於貸款到期時住房價值貼現值的概率。
二、貸款價值比
貸款價值比LTV(Loan‐to‐Value)是指貸款最高額度與未來房價貼現值的係數,其理論表達式為:
假設住房價值的變動是一個隨機過程,Zt 為隨機變量,住房價值服從如下隨機過程:
假設在T 時刻,住房的即時升值率為ω,即V T=ωE(V),則:
三、購買決策
反向抵押貸款業務開辦後,潛在需求者是否會購買這一貸款產品,潛在需求能否轉化為市場需求,取決於潛在需求群體的購買決策。下文將通過一個範例說明影響反向抵押貸款潛在需求者購買決策的因素。
一位75歲的借款人,借款時住房的評估價值為15萬元,按照生命表尚有預期餘命為12年。老人打算使用信用額度支付方式,貸款最高額度為75000元,她打算每年大約提取5000元。如果在她的預期餘命(12年)內,住房價值以每年4%的比例增長,12年後住房價值將為240155元,12年中她從信用額度賬戶中總共提取了6萬元,還將剩餘91098元,包括貸款利息和相關成本費用為72246元,三項總計223344元,是當時住房價值的93%。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潛在消費者是否會購買反向抵押貸款產品,將取決於以下兩個因素:(1)貸款成本費用;(2)貸款價值比例。反向抵押貸款的貸款成本越低,潛在需求者的貸款收益就越大。貸款價值比例越高,即貸款最高額度占住房未來價值的比例越高,住房資產的價值變現就越為充分,潛在需求者就越有積極性參與反向抵押貸款計劃。由於兩者變動方向相反,所以令:
在住房評估價值E(V),年金支付額為Bt,潛在需求者的預期餘命為T,基準年利率i 已知的情況下,σ=g(c,w)。假設潛在需求者的預期σ=g(c,w),開辦機構提供的σ=g(c,w),當σ≥σ時,潛在需求者會購買反向抵押貸款產品。
四、支付方式選擇分析
這裏借鑒生命周期理論的思路,假定潛在需求者會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使自己一生期望消費效用貼現值最大化的支付方式。為簡便分析,假設反向抵押貸款隻有年金支付和信用額度兩種支付方式(一次性總額支付可以視作貸款成立時,顧客便一次性全額支取貸款的信用額度)。借鑒Michael C.Fratantoni 的模型,潛在需求者的支付方式選擇模型可表達為:
借款人求出第T-1期的最佳消費量後,可以向前遞推求出生命周期內各期的最佳消費水平、直至反向抵押貸款的開始日期,從而選擇使自己各期期望消費效用貼現值之和最大的支付方式。
下文以2002年按戶主收入分組的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住宅資產價值分布情況為例,模擬年金收入對老年人收入增加的貢獻情況。假定給付係數λ 為0.5,基準年利率為4%,借款人采用終身年金支付方式,貸款時間根據生命表的預期壽命確定。借款人通過終身年金支付方式可以得到的每月收入增加情況(收入增加情況用月年金占收入組上限收入的比例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