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言情說義花下訂盟 遭惡逢恩途中過繼(3 / 3)

卻說這日端居五更從飯店中出門,一路行來,坐著一乘轎子,正走到高崗,轎夫走得力乏,將轎歇下,去尋水吃。端居坐在轎中,也要下來小便,叫昌儉看了轎子。端居走到崗下,正然小便,忽聽見草堆中有人叫聲阿育呀。端居吃了一驚道:“這樣荒野之處,如何得有人在此叫喚?一定起早路上被人謀害了!”遂招呼昌儉道:“你快些走來。”

昌儉聽得,連忙走到。端居忙指道:“這草中有人叫喚,你可看來。”昌儉即忙走去尋,那裏有個人影?說道:“沒有人。”端居見說無人,正欲轉身,忽又聽得一聲阿育呀。端居遂立住腳道:“這不是人聲?你聽見嗎?”昌儉道:“果然是人聲。這又奇了!”遂立定再聽,忽又是一聲阿育呀。昌儉連忙走去,卻見一堆的亂草中,微微露出些衣服來。忙說道:“在這裏了!”遂將亂草扯開。

端居也走來,隻見一個小學生睡在草中,渾身鮮血。再近前細看,那學生開眼,叫聲阿育救命。端居忙問道:“你是誰家學生?為何睡在此處?”那學生見問,滿眼流淚,不能出聲。端居想道:“我看他打扮,必非下人。雖麵龐受傷,眉目甚是清秀。隻不知是被何人所害在此?”遂叫昌儉扶他起來。那學生那裏立得住腳?隻得又放他睡在地下。

端居意欲救他,問明來曆,送他回去。卻見他遍體受傷,說不出話來,隻流雙淚。端居因想道:“這學生不過十二三歲,有甚大冤大仇而如此受害?莫非前親晚後受其荼毒?今若送回,是速其死也。不如我且帶回,調養好了,問個明白,再作區處。”遂叫昌儉背了,走回原處。轉將他放入轎中,端居卻騎了昌儉的驢兒,一齊而行。

到了碼頭,端居因救那學生,恐怕有人知覺反為不美,轉不便停留。又不便起早,隻得倒雇了船,將那學生扶入艙中,遂叫昌儉去買了許多核桃,又買些好酒,與這學生吃。遂而開船。且喜得黃河中順風順水,不一日到了清江浦,又換了小船,昌儉一路服侍那小學生。將有半月,方覺得腫退傷消,進得飲食。船中略可起坐行走。端居大喜,遂問他道:“你姓甚名誰?為何被人如此損傷?”

那學生一口的北音,說道:“晚生姓唐名昌,因考試進場,忽被人扛抬痛打致死。不期感蒙大人救我性命,調養身痊,恩同再造。”說罷即拜下去。端居連忙扶住道:“此乃汝命未絕,適逢我耳。”又問道:“當時被難,可認得其人否?”唐昌道:“黑夜難辨,隻耳中隱隱聽見說道:家私有份了!”端居道:“是了!畢竟是人謀死你,侵占家財。你今年幾歲了?”唐昌道:“今年十三。”端居道:“你既應考,所治何經?”唐昌道:“五經皆熟。”端居便將些文義問他,唐昌即對答如流。

端居大喜,暗想道:“此子後來前程不小。我今無子,不如恩養為一繼子,有何不可?”遂說道:“你今既死逢生,又離家隨我二千餘裏,回去甚難。即送汝回,有此仇人,亦必遭其毒害。我今貢選臨江府新喻縣教諭,今雖回家,不久到任。我今子息尚艱,箕裘無繼,欲將汝作螟蛉,若日後得誌,再尋根源,未為不可。你心下何如?”

唐昌聽見,連忙跪下說道:“孩兒今日之生,實大人再造之恩,不啻生身父母矣。敢不盡子孝乎?”說罷伏地四拜,道:“自今以後,孩兒不肖,萬望父親訓誨之。”端居大喜,遂受了他四拜。在船中父子相呼。正是:

分明一座丈人峰,轉作螟蛉遠繼宗。

到得人情稱快日,始知天意巧相逢。

端居、唐昌、昌儉三人,不日到了華亭家中。端居即令唐昌拜見母親李氏。端居遂將在路上救他,繼為兒子,一一說知。李氏見了唐昌,生得眉清目秀,甚是愛他,歡喜無限。端居到家,就有許多親戚朋友見他做官,俱來慶賀。慶賀過了,端居又同李氏、唐昌到祖墳祭掃一番。

又隔了數日,早有臨安府新喻縣儒學差人來迎接。端居將家中事情料理一番,遂托昌儉看管。昌儉不敢推辭,端居遂同了李氏並兒子端昌下船,一路上任而去。隻因這一去,有分教:

署中寂寞官齋冷,知己文章感報恩。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