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端郎閱報驚流離相思欲死 昌女評文疑盜襲鑒拔如神(3 / 3)

思前自分拚情死,想後方知貴事成。

若要事成心得遂,此中妙境是功名。

卻說端居那幾個門生,進京聯捷之後,俱各入詞林。因感念端老師鑒賞不差之力,互相商量,大家用情,因與掌選說明。到了選期,遂輕輕巧巧將端居選了湖廣襄陽府宜城縣知縣。不日報到新喻縣學中,端居因暗想道:“我一個貢生,得在此學中足矣。今又無相識在京,我又無力夤緣,忽得此美升,真是感皇上之恩,祖宗之佑不盡矣。”於是打發了報人,又過不得半月,早有宜城縣的衙役來接。這一番迎接,是知縣的氣象,與前大不相同。端居遂同了家眷起身上任。端居到任之後,料理政事,體察民情,一清如水。百姓無不悅服。且按下不題。

卻說常勇自請過了周重文、昌全之後,見周重文滿口讚他兒子,又見昌全殷殷注目,便不勝歡喜。想這親事十分可成。遂叫吳趨將常奇往日做的文字,隻揀好的抄寫幾篇,要送去與昌全看,使他心服其才。吳趨滿口應承,不敢怠惰,遂將刻文中有名的好文章揀了幾篇,又恐常奇寫得不工,遂覓佳手替他寫得端端正正,共有十五六篇,真是篇篇錦繡,得意之極。俱填上常奇名字,送與常總鎮說道:“這幾篇文章實係令公子佳作,真錦心繡口,滿紙琳琅。以搶元之手,而博一佳人,吾立見其成也。”

常總鎮大喜,即叫封好,差人送去。差人傳入周總鎮衙裏來。周重文拆開,見是常總鎮的兒子幾篇文章,是送與昌參軍看的。周重文遂自家尋見昌全,說道:“常寅翁見先生文士,今將他公子的文章送來求教。先生可細細添批,方見先生知文。”

昌全接了,不敢推辭,遂將文章帶入書房,細細看去。果然篇篇老到。因暗想道:“我前日見他兒子少年篤實,倒也罷了。但見常總鎮自誇太過,我隻道是他為父的溺愛,不道他胸中果具如此文才,則異日前程,正未可料也。”因又想道:“我女孩兒今在笄年,若異日招得如此才人,我亦無憂也。”遂又細細看去,甚是得意,不忍釋手。又想道:“才人難遇,不可當麵錯過。況我飄零異域,何處擇人?這些武弁的子侄,不過強弓大馬,是他本領。若要此文才之子,實不易得。隻不知他二人緣分若何?”又想道:“我如今且將此文拿與女孩兒去看。叫他評閱。看他如何?他若中意,我自有處。”就叫秋素來說道:“你可去請小姐來說話。”

不一時,小姐走到,問:“父親何事呼喚孩兒?”昌全道:“我因常總兵,送他兒子幾篇文字來,要我批閱。我因久不丹黃,未免荊棘,一時難於詳確。孩兒你可為我一看。若果然可觀,孩兒可加些好評,使他服我知文。”小姐果然將常奇文字一一看去,看完,小姐說道:“此數篇文字雖皆具科甲之才,可以奮起功名,但各有各妙,筆墨參差。性情差別。似乎不出一手,莫非有抄襲之弊?”

昌全聽了,暗暗吃驚。因說道:“孩兒看得不差。論的也是。但才人學問到了高深之處,手筆到了活潑之時,往往逞才,如生龍活虎。有時而春風花柳,有時而枯木寒鴉。焉肯與人一手捉定?亦或有之。孩兒亦不可多疑。”小姐見父親如此立論,便不好再辯。隻得說道:“父親之見,又高出孩兒矣。”昌全遂舉筆添批,著實讚賞。次日即差人送還常勇去了。正是:

看文各自有明眼,評文各自有深心。

以假亂真蒙鑒賞,知音還是不知音。

常勇見昌全送還文章,又見文後批點十分稱揚,不勝快活。遂走來見吳趨,說道:“小兒之文,昌老甚是心服。”遂將原文遞與吳趨。吳趨一看,果然篇後著實批獎。喜得他手舞足蹈起來,道:“何如?我原說令公子之才大進,今他見了,果然折服。方知晚生之言不謬。”常勇道:“小兒之學,實由先生造就。其功不小,容圖厚報。但我今尚有一事,要煩先生為我一行,萬勿推卻。”吳趨連忙拱揖道:“不識大人何事相托?”常勇方慢慢說出。隻因這一說,有分教:

蕉分鹿夢,李代桃僵。

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