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當然都是後話。對於袁家來說,在袁耀東那一代,最重要的仍然是發揚父輩的光榮傳統,繼續通過科舉,步入仕途。
受到父親的影響,袁耀東很小就開始了學業。十歲那年,他同郭氏結為了夫妻。這之後,袁耀東在妻子的全力支持下,一直堅持在外地求學。
皇天不負有心人,二十歲那年,屢試不中的袁耀東終於考取了秀才。在那個時代,考取秀才意味著通過科舉走入政壇的剛剛起步。然而,此後的袁耀東卻再也沒能博得半個功名。三十五歲那年,一場大病奪去了他年輕的生命。
很明顯,這個時候,將袁家的基業發揚光大、謀得家族興旺的重任,就落在了袁耀東的幾個兒子身上。
袁耀東去世時,郭氏已經為他生育了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四個兒子分別是袁樹三、袁甲三、袁鳳三和袁重三。
當時,長子袁樹三,也就是袁世凱的祖父,才剛滿十五歲。至於小兒子袁重三以及小女兒,都還隻是嬰兒。很顯然,這個時候,撫養和教育後代的重擔,就全部落在了郭氏一人身上。
當時,郭氏隻有三十五、六歲。她雖然勤快、賢惠、持家有道,但是可以想象,在那樣一個亂世,一個女人要維持一個大家庭的生計,是多麼的艱難。但是,這個沒有什麼文化的郭氏,心裏卻十分明白,要想改變家庭的狀況,必須讓兒子們繼續走讀書和科舉的路。
在這樣的信念作用下,這個堅強的女人,在生活十分困苦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讓幾個兒子心無旁騖地讀聖賢之書。
我們都知道,在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最好出路,就是能通過考試博得功名。讀書生活是清苦的,通常被稱為“寒窗苦讀”,可是一旦考中,那就是“一舉成名天下聞”。
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將近二十年的努力,郭氏的二兒子袁甲三考取了舉人,隨後又考中了進士。讓郭氏更加開心的是,她的其他幾個兒子也先後考中了秀才,當上了廩生和貢生。很明顯,當兒子們都變得十分有出息之後,郭氏在地方上開始越來越有名望,而袁家也逐漸成為了一個大家族。
這個時候的袁家,正處於事業發展的初期。在先輩們的支持和鼓勵下,袁家的下一代,也就是郭氏的孫子輩,又接連出了好幾個博得功名的讀書人。
其中,最有出息的是袁保恒,他先後考中舉人、進士,還當上了翰林學士,而袁保齡、袁保慶則先後成為了舉人。至於袁保中,也考取了副貢。
就這樣,袁家成為了一個家族考中兩個進士、兩個舉人的名門大族。為了慶祝和炫耀,袁家大宅的門樓上懸掛起了一副巨大的匾額,上麵寫著“一門兩進士”。
這時候的袁家,可以說是最鼎盛的時期。
當時,第二代的袁甲三受到朝廷重用,當上了欽差大臣和河道總督。第三代的袁保恒則擔任了頭品頂戴的侍郎,成為了李鴻章淮軍的高級參謀和左宗棠湘軍的會辦。而其他幾個人,像袁保慶,則做了一個鹽法道員,這可是個肥差事;袁保齡也當上了四品的候補初道,袁鳳三也在縣裏出任要職。
盡管如此,袁家的政治事業還沒有到達頂峰,而這個頂峰的到來,則是由袁世凱實現的。我們知道,袁世凱是一個頗有軍閥氣質的政治家。他的出生,可以說是生逢其時。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在袁世凱降臨人世時,中國正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袁世凱雖然出身於大家族,依舊感受到了那內憂外患的社會大動蕩。
外患方麵,1856年,也即是袁世凱出生前不久,英法聯軍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不久,聯軍攻陷廣州,俘獲兩廣總督葉名琛;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製造了駭人聽聞的火燒圓明園事件。
除了外患,還有內憂。當時的清朝政府,還在全力剿滅太平天國起義軍和撚軍。在軍事上,清軍與太平軍的對抗,連連失利。而受到太平軍勝利鼓舞的撚軍,也趁亂而起,縱橫馳騁於黃淮平原。
跟太平軍一樣,撚軍也是一個集農民起義與宗教信仰於一身的起義軍。在當時的混亂局麵下,這個起義軍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成為了困擾晚清政府的一大內患。
撚軍活動的區域,主要是在中原一帶。因此,袁世凱的家鄉,也就是河南項城附近,就成了撚軍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
當時,撚軍的勢力相當大。別說是一般的老百姓,就是像袁家這樣的大家族,都經不住撚軍不斷侵擾,隻好從一直居住的張營,搬遷到了袁家的老宅子裏。很顯然,一家人都吃皇糧的袁家,這個時候肯定要擔負起剿滅撚軍的重任。
就在袁世凱出生前不久,他的叔祖父袁甲三就奉命協助工部侍郎呂賢基,操辦安徽的地方團練。在呂賢基被撚軍殺死之後,袁甲三更是接管了駐宿州的清軍,同時還擔任了安徽的團練大臣。
這個職務表麵看起來十分風光,其實卻是一個苦差事。要知道,當時的安徽正好處於撚軍和太平軍活動的交叉地帶。在那裏去操辦團練,對抗起義軍,無疑是兩麵受敵,十分危險。然而,袁甲三卻憑著自己的堅韌和智慧,成功地阻止了撚軍的南下。這樣就給曾國藩當時在南方與太平軍的作戰,提供了很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