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黃粱美夢,一場空(2)(2 / 3)

因此,盡管蔡鍔自己在雲南宣布了獨立,可是當貴州省宣布獨立的時候,他卻幫助了貴州的立憲派,派部下唐繼堯帶兵血洗貴陽,把當地的革命黨人殺得幾乎一個不留。

緊接著,唐繼堯還被他任命為貴州省的都督,這一方麵確實擴大了雲南軍隊的勢力範圍,另一方麵也確實不利於革命黨人的進一步發展。

最有意思的是,由於政治思想上的巨大差異,蔡鍔在“二次革命”時把孫中山和黃興看作亂黨。因此,他表麵上宣布西南各省中立,實際上則十分支持袁世凱,認為就應該對革命黨人采取鎮壓。

這一點,最好地反映在了蔡鍔當時對袁世凱的政治態度上。據說,國民黨曾派譚心休到雲南去勸說蔡鍔反袁。誰知,譚心休卻碰了一鼻子灰。譚心休回憶道:

“剛到昆明,還未落座,鬆坡就搶先對我說: ‘民國成立不久,國基還沒穩固,聽說克強(也就是黃興)又要鬧場火了,你勸他放安靜些,不要自 取滅亡。’

我氣憤地說: ‘人家正在殘殺我們的同誌,要消滅我們,如果再不討伐 他,將來袁世凱定會做皇帝。

鬆坡冷笑著說: ‘他敢嗎?如果袁世凱真要做皇帝,那我在西南也將做 起皇帝來。’

我見他說話更不對頭,便懶得和他爭辯了。

後來他告訴我,他已和廣西的陸榮廷、四川的胡景伊、貴州的唐繼堯結 成了一個西南同盟,行動一致。最好勸克強息事寧人,保全實力,如果盲目 地去幹,定會失敗。他隻好和西南各省共守中立態度,以保存一部分的革命 實力。”

從這段對話看得出來,蔡鍔在“二次革命”的時候,雖然不願意支持孫 中山和黃興等人的反袁行動,但是對於袁世凱要稱帝,他同樣是堅決抵製 的。這樣,就為後來的“護國運動”做了一個思想上的鋪墊。

在“二次革命”之後,袁世凱為了進一步集中權力,意圖掌控全國的軍 政大權,便實行所謂的廢督和軍民分治,也就是把地方大員手中的權力全部 收歸中央。

這個政策,對於蔡鍔也不例外。蔡鍔很快就收到了袁世凱發來的調令, 讓他到北京去任職。有趣的是,按理說來蔡鍔應該會反對袁世凱此舉,可是 由於蔡鍔自己十分讚同國家的統一,因此他這次反倒十分配合袁世凱。

到了北京之後,蔡鍔與袁世凱頻繁接觸,關係十分友好。這段時間,蔡 鍔擔任了統率辦事處辦事員、政治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全國經界局督辦 等要職。

看得出來,這時候的蔡鍔對袁世凱還是比較放心的。在他看來,袁世凱 確實是一個治國能人,隻要他一心為國家統一和發展努力作貢獻,那麼蔡鍔 就算是丟了軍政大權也無所謂。然而,隨著袁世凱稱帝野心的日漸暴露,尤其是與日本人簽訂了《二十一條》,蔡鍔對袁世凱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就在籌安會成立的第二天,蔡鍔來到天津,與老師梁啟超做了一次很長的談話。梁啟超後來回憶道:

“雲南首義之中心人物蔡鍔將軍,當時正在京師。

蔡君十三歲時即從餘就學,當民國二年辭去雲南都督之職,即來京與餘 日夕過從。當籌安會發生的次日,蔡君即訪餘於天津,共商大計。

我說: ‘我的責任在言論,所以我必須立即作文章,堂堂正正地來反對他們;你則是軍界大有實力的人物,應該深自韜晦,不要引起他的猜忌,才可以密圖匡複。’

蔡君讚成我的話,所以在京與他(也就是袁世凱)虛與了委蛇兩個月,使袁不再猜忌他。一麵密電雲貴兩省軍界,共商大義,又召戴戡(進步黨領導人之一)來京麵商……

戴君以去年十月到京,於是與蔡君定策於我在天津的寓所。後來的種種 軍事計劃,全都是當時數次會談的結果呢。

當時決議雲南於袁氏下令稱帝後即獨立,貴州則過一個月後響應,廣西 則過兩個月後響應,然後以雲貴之力拿下四川,以廣西之力拿下廣東,約 三四個月後可以會師湖北,底定中原,這就是我與戴、蔡兩君在津所作的策 劃了。”

由此可見,蔡鍔的這次天津之行,根本就是要和梁啟超商議,如何反對袁世凱稱帝了。他們商定,一旦袁世凱稱帝,就立即宣布雲南獨立,然後是貴州、廣西,.接著是四川、廣東、湖北,最終揮軍北上中原。

現在我們讀這段話,依舊感覺得到裏麵濃烈的火藥味。的確,這次商議之後不久,蔡鍔就開始行動了。

不過,為了穩住袁世凱,蔡鍔依舊留在了北京,在袁世凱麵前“韜光隱晦”,表麵上看起來十分支持袁世凱的稱帝行為,他甚至還故意裝出一副沉迷於酒色的模樣,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袁世凱對他放心。但是實際上,蔡鍔幾乎每周都會去一趟天津,麵見梁啟超,互通消息的同時商議具體的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