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症狀:不懂得分享
8歲的曉博是家裏的獨生子,平時,他很小氣,比如,吃東西時先挑大個的吃,把小的留給別人,別人動他的東西時就哭鬧甚至打人。
有一次,爸爸買回來一個蛋糕。正好,鄰居家的阿姨帶著小妹妹來家裏玩。媽媽讓曉博把蛋糕分給小妹妹一半。可是,曉博怎麼也不舍得,把蛋糕拿在自己的手裏就是不肯分給小妹妹。媽媽讓他想想曾經給他講的“孔融讓梨”的故事,但曉博的理論是:都給別人了,我就沒有了。最後,爸爸強行將蛋糕分了一半給小妹妹。曉博不答應,一直嚷嚷著讓爸爸要回來。這讓爸爸媽媽感覺很沒麵子。
麵對這樣一個“小氣鬼”,媽媽很苦惱,應該怎樣教育他呢?
專家藥方:讓孩子懂得,與他人分享,自己也會很快樂
小氣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現象,是由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征決定的。孩子的小氣主要表現為: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不願意讓別人玩自己的玩具等。這種行為表現與父母平時溺愛孩子,處處以孩子為中心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很多父母並不能認識到這一點,反而在孩子不能慷慨待人時,把原因歸結到家庭環境上:“家裏隻有一個孩子,如果有兩三個孩子便知道分享了。”其實,這是父母為掩蓋自己的教育失誤而找出的理由。
綜上所述,父母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注意防患於未然。在孩子小時候,就不要讓他有獨享的意識,比如,媽媽給孩子東西吃時,應當問他:“可以請我吃嗎?”這時孩子一般都會馬上答應,媽媽要開心地咬一口,並誇獎他:“知道孝順媽媽了!媽媽真高興!”當孩子拿東西與他人分享時,父母一定要充分肯定,及時表揚他,以促進孩子慷慨大方行為的進一步發展。
當孩子有小氣的行為時,父母不要當著別人的麵指責他,更不要給他貼上小氣的負麵“標簽”,而要尊重孩子,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一方麵,父母要和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懂得與他人分享自己也會很快樂;另一方麵,留出機會讓孩子自己去親身實踐,讓孩子從中體會到愉悅感。這樣,孩子就會逐漸明白分享以及禮尚往來的必要性,慢慢地克服小氣的心理弱點。另外,切忌強迫孩子把東西分給別人,這樣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
媽媽調教/養: 正確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
正確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
父母不能過分溺愛孩子,當孩子有小氣的行為時,父母應從正麵引導孩子,要讓他懂得好東西要與他人分享才快樂的道理,不能無原則地遷就或哄勸。父母要正確地認識孩子的小氣,幫助孩子分析錯在哪裏,告訴他改正的方法。當孩子有了進步時,父母要及時肯定和鼓勵,強化好的行為。
雅雅是個小氣的孩子,家裏有好的東西時她總會先想到自己。
有一次,爸爸媽媽帶著雅雅應朋友的邀請出去吃飯。在路上,雅雅吵著要吃糖炒栗子,媽媽就給她買了一包。
一起吃飯的一共有四家人,都帶著孩子,媽媽讓雅雅將栗子分給小朋友們吃。雅雅隻是每人分了一顆,媽媽讓她再多分一些,她就是不肯。媽媽用了“調虎離山”計,讓爸爸帶雅雅去洗手。雅雅不放心,臨走前還特意把栗子藏好。等她回來時發現媽媽已經把她的栗子全分給了別人,氣得直跺腳,然後就想分別向小朋友要回來她的栗子。媽媽很尷尬,覺得這樣做有些不妥。於是,就把雅雅拉到一邊給她講道理,告訴她:“你肯把栗子分給小朋友每人一顆已經比以前進步多了,媽媽很開心。但是,媽媽想讓你做得更好,將栗子平均地分給每一個小朋友,那麼大家都會很開心,也會誇你是個好孩子的。”媽媽問雅雅懂了沒有,她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