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市上有一條賣雜貨的小巷,新開一家油鋪子,生意不錯。十多平米的店麵敞亮著,過路人一瞥眼就望見了那台近似古董一樣的榨油機,不緊不慢地旋轉著,與看報的店主一樣悠悠然。路人的目光是因那特有的植物香味所吸引的,聞多了,就想掏十元八元錢買上一瓶,回家調菜燒湯嚐個鮮。如今的市場,真假難辨,店主索性搬來老榨油機注那兒一放,隆隆地響著,意思說這家的香油真實,加工銷售一條龍,你絕不會有任何疑慮。那香味飄散著,像從純粹的空氣中提煉出來的,有一股大自然的溫情。香油是由芝麻榨成的,細碎如沙的果實,可以彙成河流。食用時,隻須點滴,多了就膩了,甚至寡淡如水,這越是顯出了它的珍貴。在海南生活的七八年裏,一瓶從黃土地上帶來的香油,少說也吃了一兩年。不是吝嗇,那一點十滴的清香,是北方泥土和陽光風雨的氣息,是兒時記億中的草木清香的精華,是一種可以品味的鄉情。海島上的植物油及海產品的油脂,是一種生存的適應,沒有一方水土滯留在肌體中的習慣食物更合乎胃口。無論是加工多麼精細的色拉油,也總覓不到原始手工榨出的菜油那麼清香,那麼令人愜意。菜油不同於香油的是,香油可以生吃,而菜油是要燒熟了才能食用的。老家曾有過一座油坊,立了粗壯的木柱子,使大木錘加塞楔子,磨盤似的油渣坯子便被擠出一條黃亮的溪流。油菜籽先被碾碎,蒸過後形成坯子,再上架子擠榨的。油坊裏掄大錘的漢子,以及所有物什都真正被熏陶得油光閃亮,香氣漾溢。濃烈的香味,會讓不習慣它的人惡心嘔吐,有一種不勝酒力般的醉態。寬闊的門扉,青石鋪地,木雕牌樓,成就過幾代財東。鄉人說,那陣用菜籽換油不收加工費,油坊隻落油渣,也是好生意。油菜籽的菜油,與棉花籽的棉油,與花生的花油,品類各異是分得很清的。不像現在一些油坊,掛羊頭賣狗肉,借加工購入雜油,摻來攪去,以次充好。人心不真了,還能吃到真的菜油嗎
澱粉類該是屬於農業文化吧,適量的油水配置,會改變人們的飲食習俗。城裏人常常因為過多的攝入動物油脂,體態的臃腫,疾病的憂慮,倒使減肥運動的消費市場繁榮昌盛起來。但不可遏製的是那些豐肚肥臀者匆匆的腳步,仍貪婪地邁入脂膏四溢的豪華酒店,歡度物欲的人生。
田野上油菜花的金黃,是大自然的盛典,有一種樸素的詩意。老油坊,像老照片一樣引人懷舊。如同小巷裏的香油鋪子,為現代都市的呼吸注入的豈止是一縷植物清香的佐料。
二〇〇〇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