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年幼的我向往著精神的滋養,同時也因物質匱乏渴望腸胃的滿足。革命聖地的延安,起初賦予我信仰、崇拜、曆史知識和人生精神。在時代的變遷中,隨著經曆的增長,一些幻影在慚漸褪去,那些永恒的東西是不曾更換也是不會磨損的。延安山川風物的魂魄,那一分不能舍棄的親情,是在一次又一次涉足時不斷體悟到的。
之後,在大學讀書時的野營拉練,又實實在在地用腳步重溫一回串連時跋涉過的延安之路。做記者編輯的生涯中,幾乎跑遍了延安城的角角落落,以至陝北的大多縣城。尋訪過毛主席轉戰陝北時走過的地方,采寫過老紅軍、北京知青、基層幹部和群眾,也收集過那裏的曆史傳說。如同我幼年時遇到的清涼山老人,那分人間的慈愛,那分生存的毅力,
和給予我的心靈的洗禮,是無論如何也數不過來了。
去年冬天我去延安時,隻在那裏逗留了一兩天。我走過幾處革命舊址,在紀念品攤點上買了一盒碟,是陳舊而新鮮的《陝北民歌》。在電腦上打開它,效果十分地好。從流動的畫麵到飄逸的音樂,看到的是那一片蒼茫的土地千年的容貌和百年的神采,聽到的是悠遠闊大的呼吸和火種發芽開花的回響。抑或移植為搖滾,也沒有走出原本多遠。
是的,當下坐汽車火車或飛機去延安的遊人,該是幸運多了。己不必讓“八辦”勞神,毛驢也已成稀罕了。若說有誰徒步去延安,準是小報記者感興趣的料兒。各類旅行社的北路幾日遊早已開通,在節假日的生意更是不錯。那裏有風景,有大自然和曆史的風景,有舊物和城市化市場化進程的風景,有人的風景。紅色經典是寶塔山和依舊流淌的延河水,是那些窯洞和小路,是樸實無華的物什和動人的氣息,是院落裏那一棵棵蔥鬱的參天大樹。如同延安的故事,在一天天變老,也在一天天更新。
《人民日報》二〇〇一年七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