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那個日本老板基於“灣仔碼頭水餃”的魅力和臧健和的誠意,做出了讓步。
今天,“灣仔碼頭水餃”早已不是街頭小販的產物,而是在各大城市的超市、大賣場售出的包裝精美的速凍食品。
從臧健和的事例我們可以看出,在選擇機會時,要把握住哪個才是最好的時機,看清長遠利益與暫時利益的差別,不要為一時的誘惑放棄未來的前途,也不能完全懷疑眼前發展的真實性,從而錯過良機。
命運是公平的,會在你有所得的時候讓你失去一些東西,關鍵是看你如何取舍。也許你丟棄一顆星星會得到一個月亮,也許你撿了一顆芝麻丟了一個西瓜。無論是月亮還是西瓜,隻要是機遇,在它與你擦肩而過的時候,一定要迅速地伸手抓住。比爾·蓋茨曾說:“在機遇即將與你擦身而過的時候,不要猶豫,不要計較得失,一舉將它抓在手中。”
【寬心術】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要想得到一些重要的東西,就要丟棄一些不重要的;隻是,一定要把握好,不要把得到與失去的位置顛倒了,到時候來個得不償失,那就麻煩了。
明智的放棄,勝過盲目的執著
天下者,得之艱難,則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則失之亦然。
——北宋文學家蘇過
人總是認為,擁有的東西多了才會更快樂。於是,追尋索取就成了生活的目的。但是,有朝一日我們卻突然發現:得到的多了,快樂反而少了。憂鬱、無聊、困惑和無奈等,接踵而至。
財迷心竅的人苦於心計,一門心思地圖富貴。斤斤計較地算計了一輩子,也累了一輩子,到頭來竟竹籃打水一場空,什麼也沒落下;但那些懂得舍棄的人,總是習慣多替別人著想,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辦事也向來光明磊落,贏得了信賴,不知不覺地真正富有起來。
該放手時就放手
懂得放棄,有時也會贏來一定的優勢。畢竟世界上很多東西,並不會因為我們需要,就會主動送上門來。
來看一則名為《放手》的故事:
樵夫在山上砍柴時,不小心發生了意外,險些墜落山穀。情急之下,他抱住了一塊石頭。樵夫以為自己有救了,試圖順著這塊石頭爬上去。可是,他沒想到,石頭不足以支撐他的體重。不久之後,石頭開始鬆動,他不知如何是好,趴在那裏不敢動彈。正值垂危的時刻,恰巧來了一位高僧。
“你看到腳下那塊空地了嗎?”高僧指點道。
樵夫渾身打戰,膽怯地往下看了一眼,有氣無力地答道:“看到了。”
“放手,跳下去。”高僧說。
“可是,那裏太窄,我會站不住的。”樵夫不肯照做。
“如果不放手,你會拖著這塊石頭一起掉下去,那時,你更站不住。”
“可是……可是我害怕。”
“沒事,你一定能行!”高僧鼓勵道。
樵夫終於大著膽子放開了手,他沒有想到,空地邊上還長著一棵小樹,他緊緊地抓住了樹幹,在高僧的協助下脫離了險境。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像故事中的樵夫,總有進退兩難的時候。與其抓著“救命稻草”不放,倒不如放手一搏。空地雖小,但至少還有一線希望,趴著不動跟等死沒什麼兩樣。
放棄沉沒的成本
唐代李肇的《國史補》中有一則故事:
通往澠池的路隻有一條,而且非常窄,是單行道。
一天,一輛載滿瓦甕的車陷進了泥坑,堵塞了交通。推車人嚐試著努力把車推出來,但由於旁邊就是懸崖,而且又恰逢雨季,路很滑,因此他並沒有成功。隨著時間的流逝,後麵等著的車輛和人也越來越多,甚至排成了長蛇陣。糟糕的是,天色漸漸暗了下來,眼看著就要下雨。
這時,一位叫劉頗的鹽商從隊伍的後麵揚鞭而至,看到那人仍然在努力地推車,但是車卻在泥坑裏越陷越深。劉頗開口問道:“你車上載的瓦甕一共值多少錢?”
主人回答說:“七八千。”
劉頗立即從懷裏掏出錢袋遞給瓦甕的主人,說:“你的瓦甕,我全買下了。”然後,命人把瓦甕全部推到了山崖下麵,這才疏通了道路,及時將自己的鹽運進了澠池,避免遭遇重大損失。
對於劉頗來說,他用來買瓦甕的七八千錢就是經濟學中人們常常提到的“沉沒成本”。試問,如果劉頗舍不得放棄沉沒成本,那麼他的鹽還保得住嗎?還能夠避免遭受重大損失嗎?
生活中,像劉頗這樣當舍則舍的人是極少的。大多數人,往往都不願意放棄,即使那是已經“沉沒”的成本。比如,因為一段戀情的失敗而鬱鬱終生,因為一時的失意而絕望等,結果往往失去比“沉沒成本”更多、更有意義的東西。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為“沉沒成本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