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計劃的基本功(3)(1 / 2)

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為什麼國外CEO們決策失誤要少於中國企業家。除去個人素質不講,他們的決策權力比中國企業家小,受到的約束比中國企業家大,因而犯錯誤的幾率就小。國外的一些CEO們雖然失敗了,但沒有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但這句話的另一個含義則是,即使這些CEO們沒有給企業造成巨大的傷害,但他們依然被解雇了,原因很簡單,他們是職業經理人,他們受雇於董事會,隻是董事會的成員之一,責權清晰,目標明確,一旦承諾的目標無法實現,他們麵前也隻有兩條路:要麼鞠躬下台,要麼等待革職。

幾乎所有失敗的決策都是在獨斷中產生的,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時,那我們應該做的事就是,在企業內建立一套完善的製約和監督機製。

專題學習:史玉柱的反擊

巨人總裁史玉柱在檢討失敗時曾坦言:“巨人的董事會是空的,決策是一個人說了算。因我一個人的失誤,給集團整體利益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這也恰好說明,權力必須有製約”。

評析:一個董事會=一個人,這本身意味著失敗專題學習:漢高祖帶來的啟示

漢高祖劉邦在分析自己為什麼能得天下而項羽為什麼會失天下時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調集軍糧,使運輸軍糧的道路暢通無阻,我不如蕭何;聯絡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我能用之,這就是我能得天下的原因。

評析:劉邦知人善任,能博采眾議,虛心采納眾人之計,結果形成上下一心,奪取了天下,而項羽嫉賢妒能,獨斷專行,兩方麵對比,最後的成功歸屬也是必然的。

基本11

避免花瓶的悲劇

中國一些企業普遍存在著管理中的“花瓶症”,指的是決策者在製定決策或在選擇管理者時,隻講流行時尚,而不注意與實際情況相結合,隻要業內流行什麼,就不惜耗費巨資,加以引進或采用。一些企業不切實際地趕管理時髦,引進了各式新的管理技術,造“程序花瓶”,或引進一批高學曆的管理人員或MBA,甚至成立了各種研究中心、決策谘詢中心,聘用大批名人做顧問,建“人員花瓶”。於是,扁平化組織結構、辦公室自動化、高級智囊團紛紛出台。結果,現代化的設備使用率極低,高層次的決策者不具備進行關鍵決策的能力,顧問團或委員會往往成了驗證主要決策者決策的“花瓶機構”也就是形同虛設,你說什麼我都不聽,純粹一個花瓶。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企業人才多多、名家顧問無數卻不斷下滑的根本原因。

另一個極端就是充分相信企業外的策劃人,而不主動調查該策劃人的真實情況,確確實實把一切都投放在“花瓶”上,造成更多的損失。

我們的企業管理者不能盲目地將企業的一切業務交由策劃人去做,而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某一時刻,企業內部缺少些什麼,或在哪一方麵的能力尚不足,如果確實需要再來考慮與外部合作。企業決策者與策劃人的關係更應該是取長補短,互相合作的關係,盲目地相信外部力量,始終抱著“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的觀念,也就注定著失敗的到來。

專題學習:一則招聘啟示的背後某報紙中曾有這麼一則招聘啟示,大致內容如下:

職位:總經理顧問

要求:經濟管理類專業博士以上學曆,在核心刊物多次發表論文,在行業界內有名氣。待遇;月薪2萬元起,以名氣大小論。……後有熱心人繼續跟蹤這則啟示,發現該企業由於和外商經常有業務往來,而企業內高學曆的員工很少,這在公司介紹時感覺沒有底氣,於是,想了這麼一招。而在招入一些高學曆的人才後,隻是把他們組成了一個顧問團,但卻並不采納他們的意見。後來,該顧問團的人陸陸續續離開了這家公司。

評析:這樣組成的一個“花瓶”,對自己是浪費,對社會更是浪費。

基本功12

避免巨人的悲劇

巨人症是中國企業家栽跟頭的一大根源,許多民營企業更是因為做大了才失敗。看看近年來倒下的中國企業家,在他們最風光的年月裏,哪個企業不是幾十倍、幾百倍地增長,哪個企業沒有上演過侏儒變巨人的神話?

那些失敗的中國企業家對利潤的追逐、對財富的渴望、對成功的期盼是毫無節製的、沒有止境的,因而無一例外地對發展規漠有著特殊的偏好,而在特殊條件下輕易獲得的成功,又使他們相信自己無所不能。他們因雪片般飛來的訂單而欣喜,為幾何般增長的人員而自豪。然而,在不經意中,他們似乎才發現,企業已經大到自己無法掌握,也似乎在這時,他們就發現企業已漏洞百出、危機四起。

如此企業多元化現象,其根源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