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讀故事,解讀領導藝術(1)(2 / 3)

◎ 信任是領導的基石

一說到先進的管理方式,人們馬上聯想到打卡機,那鐵麵無私的嚴格,遲到一分鍾就要被警告、扣工資。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全球500強企業,美國菲利普斯(中國)石油公司人事主任吳衛東女士說,不盡然。員工遲到肯定有他的原因,菲利普斯講究對員工充分信任,上班什麼時間到辦公室關係並不大。

菲利普斯對員工的尊重與信任體現在各個方麵。上班沒有遲到之說,公司推崇“安全第一”,如果某一天天氣很壞,員工認為上班途中有危險,他可以自己決定不上班。在工作中,某個員工如果發現危險,比如油庫區有明火出現,他可以作出決定拉閘斷電,因此而造成巨大損失也不要緊,公司對員工充分信任,鼓勵他們負責任。

公司推崇人性化管理,不講究外在約束、硬性規定,而強調員工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菲利普斯給予員工的薪金、福利都相當高,並給予每名員工以發展的機會。員工出國接受培訓是經常的事,但公司並沒有規定哪個員工跳槽了要賠償培訓費。公司充分尊重每名員工自己的選擇,有了新的去向,隻要向總經理談談就行。

故事解讀

信任是組織內部關係的基石,至少從以下三個方麵來理解信任。

首先,信任是我們選擇生活方式的原則和基礎,是我們評價自身和他人行為的標準。它表達了我們對自己和他人最注重的品質所在。

其次,信任是自尊的衡量標準,即自我感覺。沒有了信任,我們可能會自暴自棄。如果信任不深,我們可能會對他人過於猜疑。當我們具有高度的自尊,就會朝氣蓬勃,更容易信任他人。有了信任,我們就不會滋長驕傲,而隻有謙虛;不會自負,而隻會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最後,信任是由內而外產生的。我們首先做到自己值得別人信任。這意味著要認清價值觀,學習新技能來支持這些價值觀,然後行動。這稱之為信任能力。培養信任能力或許是個人、團體和企業組織麵臨的最大挑戰。

◎ 胸中裝著全局

有位年輕人在岸邊釣魚,旁邊坐著一位老人,也在釣魚。二人坐得很近。奇怪的是,老人家不停有魚上鉤,而年輕人一整天都未有收獲。他終於沉不住氣,問老人:“我們兩人的釣餌相同,地方一樣,為何你輕易釣到魚,我卻一無所獲。”

老人從容答道:“我釣魚的時候,隻知道有我,不知道有魚;我不但手不動,眼不眨,連心也似乎靜得沒有跳動,令魚也不知道我的存在,所以,它們咬我的魚餌;而你心裏隻想著魚吃你的餌沒有,眼不停地盯著魚,看有魚上鉤沒有,情緒不斷變化,心情煩亂不安,魚不讓你嚇跑才怪,又怎會釣到魚呢?”

故事解讀

經常有管理者覺得自己的條件與競爭對手相同,甚至還比對方優越,為什麼成績總是不及對方呢?

在一般人的眼中,領導者的形象往往是威嚴的、凜然不可犯的,或者是張揚的、耀武揚威的,其實,成功的管理者應是靜寂恬淡的,以靜製動,以靜爭取天下。

一個要立於不敗之地、善於競爭的管理者的心理訓練必然要達到一個完善的境界,那就是自己要保持冷靜、恬淡,不急於表現自己的本領,不表現得盛氣淩人,不表現得自高自大,不表現得見了對手就氣急敗壞,應帶著一顆平常心參與競爭。在冷靜之中,才能準確地發現對手的弱點,抓住時機,將競爭對手打敗。

管理者應當從大處、高處著眼,放眼全局,宏觀控製,擺正自己與部下的關係,使每個人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這就是高層領導者的職能。

這種靜寂恬淡型管理者的胸中要裝著全局,在人們不覺察的時間和地方,無微不至地處理很多事務,指導和激勵部下各盡其職,好像是潛在水下的水手,表麵上風平浪靜,而在水麵之下卻不停地行動。

管理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這樣的靜寂恬淡型領導風格也隻是在一定前提下運用才能達到預期目的。這個前提條件就是:機構完備,下屬中已網羅了豐富的人才。具備了這樣的條件,才能采取以靜製動的領導風格。如果在組織機構不完備,或是下屬中沒有可依賴的人才的情況下,這樣的“靜寂”和“恬淡”就會招來癱瘓和混亂。

◎ 說話是個大學問

有一個秀才去買柴,他對賣柴的人說:“荷薪者過來!”賣柴的人聽不懂“荷薪者”(擔柴的人)三個字,但是聽得懂“過來”兩個字,於是把柴擔到秀才前麵。秀才問他:“其價如何?”賣柴的人聽不太懂這句話,但是聽得懂“價”這個字,於是就告訴秀才價錢。秀才接著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你的木柴外表是幹的,裏頭卻是濕的,燃燒起來,會濃煙多而火焰小,請減些價錢吧。)”賣柴的人因為聽不懂秀才的話,於是擔著柴就走了。

故事解讀

對於管理者來說,怎麼樣說話,說什麼樣的話,是大有學問的。

管理者平時最好用簡單的語言、易懂的言辭來傳達信息,而且對於說話的對象、時機要有所掌握,有時過分的修飾反而達不到想要達到的目的。

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大多數溝通是建立在口頭交流基礎上的。而口頭的信息是很容易被誤解的。這種情況令雙方都非常失望。如何減少這種誤解呢?對管理者來說,首先要認識到同基層員工和高層管理者對話時必須謹慎小心,要具體而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