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獄後的基姆翻然悔悟,對以往的言行深深感到懊悔。他積極參加了生產勞動,決心改過自新。一次,他成功地協助監獄製止了一次犯人的集體越獄出逃,獲得減刑的機會。
基姆從監獄中出來後,回到村裏重新做人。他先是在鄰近地區找工作,結果全被對方拒絕,這些老板全部遭受過基姆的敲詐,誰也不想再跟他打交道。
食不果腹的基姆又來到親朋好友家借錢,遇到的都是一雙雙不信任的眼睛,他那一點剛充滿希望的心,開始滑向失望的邊緣。
這時,村長聽說了,就取出了200美元,遞給基姆,基姆接錢時沒有顯出過分的激動,他平靜地看了村長一眼後,消失在村口的小路上。
數年後,基姆從外地歸來。他靠200美元起家,苦命拚搏,終於成了一個腰纏萬貫的富翁,不僅還清了欠親朋好友的舊賬,還領回來一個漂亮的妻子。
他來到了村長的家裏,恭恭敬敬地捧上了400美元,然後說道:“謝謝您!”
事後,費解的人們問村長,當初為什麼相信基姆日後能夠還上200美元,他可是出了名的借款不還的地痞。
村長笑了笑,說:“我從他借錢的眼神中,相信他不會欺騙我,我那樣做是讓他感受到社會和生活不會對他冷酷和遺棄。”
一個即將走向極端的人,被村長拯救了過來。
故事解讀
信任是伸向失望的一雙手,一個小小的動作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把信任撒向公司的每一個角落吧,說不定你的身邊會出現一個奇跡。
◎ 皮革馬利翁效應
傳說古希臘塞浦路斯島有一位年輕的王子,名叫皮革馬利翁,他酷愛藝術,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對於自己的得意之作,他愛不釋手,整天含情脈脈地注視著她。天長日久,女神終於神奇般地複活了,並成為他的妻子。
這個故事蘊涵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種力量,這種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學家稱為皮革馬利翁效應。
故事解讀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無論是對待孩子還是員工,皮革馬利翁的“愛與期待”的力量,永遠比強製與打擊要有效得多。
◎ 微軟的“便條”溝通法
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有一個習慣,就是隨時隨地用電子“便條”溝通,而且不受層級關係限製,可隨意與任何人進行工作聯係,即便是普通員工也可給他本人發便條。但微軟同時還有另一個習慣,就是收到便條之後要立即回複。
後來,公司規模大了,蓋茨建立了一些200人以下的小團隊組織,理由是一方麵可保證工作質量,另一方麵就是便於團隊內部信息溝通。此後,比爾·蓋茨更加重視管理層之間的“便條”溝通,即團隊之間的溝通。同時他要求團隊領導必須生活在團隊中,隨時與隊員保持“熱線溝通”,不能延誤。
故事解讀
GE的韋爾奇用“便條管理”,微軟的比爾·蓋茨也用“便條管理”,似乎是巧合,實際有其必然性。協同一致,像激光一樣,指向同一個方向則力大無比,可以在鑽石上打孔,否則像一堆蚯蚓,爬上爬下,方向不一,無所事事,又怎麼會有功效?可是協同一致的前提或基礎隻有一條,就是溝通。所以人們說:溝通就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