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讀故事,解讀企業經營理念(1)(1 / 3)

◎ 變是唯一的不變

蛹化蝴蝶是一個激動人心的過程,同時又充滿危險與痛苦。

不同的蝴蝶蛹期也不同,有的幾個星期,有的幾個月。它們身體內部的器官要重新調整。當蛹就要變成蝴蝶時,可以看到翅膀的雛形。從蛹變成蝴蝶是自然界一種激動人心的奇觀,當蛹體破裂,成熟的蝴蝶小心翼翼地從蛹殼中艱難地爬出來,不斷撲打翅膀,然後它們的身體表麵的液體被風吹幹,它們慢慢地展開了美麗的翅膀,接著飛向陽光明媚的天地。

蛹化蝴蝶一般在敞開的環境中。鳳蝶和粉蝶以腹部末端的臀及絲墊附著於植物上,又在腰部纏上一條絲帶,使身體呈直立狀態,而蛺蝶、灰蝶和斑蝶則是利用腹部末端的臀和絲墊把身體倒掛起來,稱為懸蛹,蝶則多在化蛹前結成絲質薄繭,以保護自己。化蛹地點在樹皮下、土塊下、卷葉中等隱蔽處,去度過其一生最危險的時期和不利的季節。

蛹在外表上靜止不動,但其內部進行著劇烈的變化:一方麵破壞幼蟲的舊器官,另一方麵組成成蟲的新器官。擔任這個任務的是血液中的血球細胞。這種破壞同時伴隨著創新的過程,一般數天至數個星期內完成。在完成痛苦的變化改造後,蝴蝶就蛻去蛹殼,變成成蟲,通過脫皮而羽化成美麗的蝴蝶。

對於中國企業的改革來說是一個類似於從蛹到蝴蝶的過程,充滿了危險和痛苦,但這也是一個企業成長的必然過程。有了良好的基礎,再加上努力地工作,必將成為美麗的蝴蝶。

故事解讀

管理者都不得不承認一個真理,就是:“唯有變化是永恒的。”而現在變化越來越快了。科技好像天天都在變化。所以勞動隊伍的性質也在變,還有社會,還有……在這種情況下,管理者就需要有適應及不斷更新自己的能力。他們還需要具有從危機中重新崛起的能力,因此必須在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 變革就是要克服慣性

科學家將四隻猴子關在一個密閉的房間裏,每天喂很少的食物,讓猴子餓得吱吱叫。幾天後,實驗者在房間上麵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一隻餓得頭昏眼花的大猴子一個箭步衝向前,可是當它還沒拿到香蕉時,就被預設機關所潑出的滾燙熱水燙得全身是傷,當後麵三隻猴子依次爬上去拿香蕉時,一樣被熱水燙傷。於是眾猴隻好望“蕉”興歎。

幾天後,實驗者換了一隻新猴子並關入房內,當新猴子肚子餓得也想嚐試爬上去吃香蕉時,立刻被其他三隻老猴子製止,並告知有危險,千萬不可嚐試。實驗者再換一隻猴子進入,當這隻新猴子想吃香蕉時,有趣的事情發生了,這次不僅剩下的兩隻老猴子製止它,連沒被燙過的那隻新猴子也極力阻止它。實驗繼續,當所有猴子都已換了之後,沒有一隻猴子曾經被燙過,上頭的熱水機關也取消了,香蕉唾手可得,卻沒一隻猴子敢前去享用。

故事解讀

生活中的許多禁忌都是有慣性的。

企業禁忌經常故老相傳,雖然時過境遷、環境改變,大多數的組織仍然恪遵前人的失敗經驗,平白錯失大好機會。

公司企業沿著管理集團固化的意識體係和相互關係模式的習慣形成巨大的慣性(企業的規模越大慣性越大),慣性不露聲色地引領企業走向一個可以預見的歸宿,而且慣性無論優良或惡劣總具有向下拉動的趨勢。

須知重力對萬物適用,無論人或企業,趨好的改變難上加難,一旦變壞,不過一朝一夕之事,因為重力加速度使然。

當我們形容團結的力量的時候,給人一捆火柴,確實折不斷。慣性來自一群人的習慣組合,同樣扭之不動。

出色的改革往往無法立竿見影,隻有在克服了慣性的阻力後才開始顯露效果。

◎ 別被自己的習慣綁住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細細的鏈子,拴得住一頭千斤重的大象,這不荒謬嗎?可這荒謬的場景在印度和泰國隨處可見。那些馴象人,在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就用一條鐵鏈將它綁在水泥柱或鋼柱上,無論小象怎麼掙紮都無法逃脫。於是,小象漸漸地習慣了不掙紮,直到長成了大象,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鏈子時,也不掙紮。

馴虎人本來也像馴象人一樣成功,他讓小虎從小吃素,直到小虎長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會傷人。馴虎人的致命錯誤在於他摔了跤之後讓老虎舔淨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一發而不可收,結果馴虎人被它吃了。

小象是被鏈子綁住,而大象則是被習慣綁住。

虎曾經被習慣綁住,而馴虎人則死於習慣(他已經習慣於他的老虎不吃人)。習慣幾乎可以綁住一切,隻是不能綁住偶然。比如那隻偶然嚐了鮮血的老虎。

故事解讀

優秀和開放的企業文化自然孕育出良好的工作習慣,虛偽的企業文化和專權管理將一切扭曲成為兩麵的表現,此時公司企業充滿潛在和知而不言的不良習慣,可以說處在中間管理水平的大多數公司均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良習性,因此當為改善公司企業的管理和發展狀況做出任何努力的時候,無論何種情況也不可忽略習慣的巨大作用,以及如何糾正的實施對策,否則將一事無成。

◎ 重視售後服務

園中有一棵樹,上麵有一隻蟬,蟬高聲叫著喝露水,卻沒發現在它後麵有一隻螳螂正等著捕捉它。而那隻螳螂正彎著身子準備跳過來捕捉蟬,卻沒發現一隻黃雀正在它的後麵等待捕捉它。

這就是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來曆,講的是後發製人的道理。

兩軍交戰,兵貴神速,常采取先發製人的戰術。人們通常說,先則製人,後則為人所製。許多軍事家認為戰爭中“先發製人”最重要,誰掌握了先發製人的訣竅,誰就能牢牢掌握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