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讀故事,解讀合作與競爭(2 / 3)

兩星期以後。秘書又對迪克說:“迪克,你知道嗎?馬桶座還沒修好。”

迪克不相信。他立即跑到工程部找了一些工具,然後到女洗手間,敲門確認沒有人之後,推門走了進去。雖然他身上還穿著三件套的西裝,但他還是趴下來修理。他一定要在今天把問題解決。真是多虧了他,問題解決了。

故事解讀

領導者要傾聽意見。能夠注意認真聽取,是每一位成功領導者的特點。真正關心他的員工的人,都用心傾聽員工的意見,幫助員工解決問題。

◎ 鼓勵

美國大文豪霍桑若不是妻子蘇菲亞的全力支持,可能也無法在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

霍桑成名前是個海關的小職員,有天他垂頭喪氣地回家對太太說他被人炒魷魚了。他太太聽了不但沒有不滿的表情,反而興奮地叫了起來:“這樣你就可以專心寫書了。”“那樣的話,”霍桑一臉苦笑地答道,“我光寫書不幹活,我們靠什麼生活呀?”

這時蘇菲亞打開抽屜,拿出一遝為數不少的鈔票。

“這錢從哪裏來的?”霍桑張大嘴,吃驚地問。

“我一直相信你有寫作的才華,”蘇菲亞解釋道,“我相信有一天你會寫出一部名著,所以每個星期我都把家庭費用省一點下來,現在這些錢夠我們生活一年了。”

有了太太的精神與經濟上的支持,霍桑一心撲在寫作上,終於完成了美國文學史上的巨著——《紅字》。

故事解讀

一個人要想成功,個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有一個人與你相伴而行,有人支持與鼓勵你,你成功的幾率將大大增加。

◎ 唱反調的人

戴高樂將軍文筆優美,又勤於寫作,因此,他和智囊團中的重要組成人員——“筆杆子”的關係就很特殊。他需要這些人,需要他們就指定的題目撰寫發言稿和文章。但這些“筆杆子”為他撰寫的東西,常常不能為他所用。

有一次,一位智囊為他起草了一份發言稿,自認為十分滿意。可當第二天拿到戴高樂閱過的這份稿子時,他失望了。戴高樂已經把它改得麵目全非。這位智囊診斷,這表明戴高樂對自己很不滿意。已經麵臨著被辭之禍,於是尷尬地問:“我是不是還有必要留在總統府工作?”戴高樂淡然一笑說:“當然有必要了!我需要一份講演稿,為的就是和你唱反調。”戴高樂就以這樣的方式,和自己身邊的智囊進行運籌於帷幄中的較量,來加深和發展自己的思考,來肯定或否定自己的決斷,來和自己想象中的論敵或政敵進行爭鬥。於是,他要求顧問和智囊不斷地給他寫報告、文件和備忘錄。當他麵對它們時,他就像麵對能言善辯、勤於思考的飽學之士。

戴高樂是個來文必複的總統,他閱過的文件在第二天一定要退回給作者,在上麵留有他的同意、否定、爭論或是讚揚。而這些顧問和智囊們就會在戴高樂的簡短的指示中找到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戴高樂與智囊們的這種關係是由他終身所信守的一句格言決定的:為了思考,隻需要寧靜;而為了寫作隻需要一小塊空間就夠了。

故事解讀

兼聽則明。凡是有頭腦的人,都具有自己的思想,但又不迷信自己的思想,總是在兼聽他人的想法之後,來肯定或否定自己的決斷,做出自己的結論——所以誰也不敢輕視這種人。

◎ 老總挨批

兩年前一位記者朋友去一家鄉鎮企業采訪,那位在當地小有名氣的企業家、該企業董事長正坐在辦公室生悶氣。原來,上午在董事會上他再次提出上果汁生產項目,但又被否決了。

聊起企業的管理問題,他連連抱怨:現在的企業越來越難管了。他說:“企業剛創立的時候,雖然規模小,員工文化素質也不高,但幹什麼都比較順心,我指東,沒有人往西。現在倒好,規模上去了,效益也翻了幾番,又招進了大批高學曆的人才,按說,工作應該更得心應手了,可實際上呢,我的話現在不靈了,常常有人唱反調。就說生產果汁這件事吧,你知道,一瓶彙源或是茹夢,飯店賣十幾、二十元。咱這個地方有的是果子,要是上了果汁生產線,你想想那利潤!可幾個副總愣是不同意,說果汁眼下走俏,但從長遠來看卻……”

兩年後,這位董事長在北京參加全國勞模表彰會,又與記者朋友見麵了。閑聊時,記者朋友問他那個果汁加工項目後來是否上了,他長噓一口氣,說:“幸虧當初沒上,如果上了的話,現在可就背包袱了。鄰縣上了一家,老本都搭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