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感慨地說,看來企業裏有人說“不”,並不見得是壞事。
故事解讀
作為老總,員工在你麵前唯唯諾諾,並不一定就是好事。當有人向你說“不”時,應該慶賀才對。如果你總是按過去成功的道路走下去,接下來等著你的定是死路一條。
◎ 童言無忌
元朝大畫家何澄根據劉義慶《世說新語》中記載的故事繪製了一幅《陶母剪發圖》。畫的意思是說:晉國有一個叫陶侃的貧困青年,有一天,他的朋友陸逵來拜訪他,因為沒有錢買酒招待他,陶侃的母親在倉促之間,便把她的頭發剪下來去賣錢換酒。
這幅畫被年僅八歲的嶽柱看到了,便毫不客氣地指出了畫中矯情悖理之處:陶侃的母親手上戴著金手鐲,卻要剪下頭發去換取酒食,這是不合情理的。因為金首飾很值錢,完全可以用它去換酒,何必匆匆忙忙把頭發剪了去換酒招待客人呢?
作為一個孩子,他根本不去考慮《陶母剪發圖》所宣揚的魏晉名士風度,而是根據自己對生活、對人事有限的直觀認識,去理解畫麵的意思,所以他的詰問一針見血,切中問題的要害。
故事解讀
成年人總以為自己經曆過的事情太多了,其實有時年輕人獨特的視角正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們所不及的。自以為是的主管常輕視成員的創意,從而關閉成功的大門。
◎ 遠小人
武則天在位時,一次,大臣張德家生子添丁,私自宰羊祝賀。宴請的客人有位叫杜肅的大臣,他見有機可乘,便偷偷藏起一塊羊肉,打報告呈送給皇帝,以邀功請賞。
翌日上朝,武則天叫著張德問:“聞卿生男,何從得肉?”張德叩頭請罪。武則天說:“朕禁屠宰,吉凶不預(即紅白喜事除外)。卿自今召客,亦須擇人。”隨即把杜肅的報告給張過目。於是,這個以賀客麵貌出現,吃了主人羊肉還偷肉作證,告主人宰羊陰狀的杜先生十分尷尬,“肅大慚”。
故事解讀
搬弄是非、愛打小報告的小人無處不在,這種人不但同事討厭,大多數領導也煩他們,劉備遺囑中就要兒子“親賢臣,遠小人”,喜愛這種人物的領導也好不了。
◎ 曹操的心眼
曹操從小就很有心機,幼年時喜好飛禽走獸,行為放蕩不羈,叔父很不喜歡他,還常在他父親曹嵩麵前說他的壞話,為此,曹操經常遭到父親的鞭撻。
曹操一直想找機會教訓一下叔父。一天,他遠遠看到叔父向自己家走來,忽然心生一計,等叔父快走到自己跟前時,曹操口歪目斜,嘴吐白沫,像突然中風一般倒在了地上。叔父一看,趕緊跑去叫他父親。
等叔父一進屋,曹操趕緊把衣服鞋襪弄得幹幹淨淨,高高興興地向家裏走去。
他父親聽到兒子中風的消息趕緊跑出來,可一見曹操神采奕奕的樣子很驚訝:“剛才你叔父說你中風倒地,怎麼這麼快就痊愈了?”
曹操顯得很委屈地說:“孩兒從來沒有得過這種病症,隻因為叔父不喜歡我,所以經常被他誣陷啊!”
曹嵩相信了兒子的話,以後叔父再說曹操壞話,他父親也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不當一回事了。
故事解讀
管理者是員工的評判官,管理者的偏聽偏信會對員工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隻不過,不是每個員工都像曹操幼小時那樣,想出一招擺脫大人告惡狀的辦法。
◎ 婦人與狼
有一隻饑餓的公狼,一大早就到處去找吃的。當它路過林中一個茅屋的窗前時,聽到屋裏一位母親拍著孩子說:“別叫了,否則我把你丟到窗外,被狼吃掉!”這隻狼聽了十分高興,就靜坐在窗前。一直等到黃昏,那孩子也不哭叫了,媽媽又拍著孩子說:“真聽話,果然不鬧了,這回狼再來到我們房前,我們就拿槍打死它。”狼聽到這話失望了,忍著饑寒回到自己的洞裏。母狼很不滿公狼沒帶吃的回來,這隻公狼則無精打采地反省:“我真不該聽那婦人的話!”
故事解讀
管理是在傾聽之中實現的,但如果你聽什麼就信什麼,對講話人的目的不加分析,那麼你就很可能誤入歧途。隻有把講話內容與講話人的目的聯係起來,才能作出準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