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讀故事,解讀市場營銷策略(1)(2 / 3)

很快,精明的店主便認為這是個可以互利互惠的好辦法,因為,一來他們可以由此招攬更多的買藥顧客,二來可以在代辦中增加經營收入。就這樣,在藥店裏辦起了特快專遞。

故事解讀

再完善、再成熟的市場也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市場“縫隙”。積極尋覓市場縫隙,乘“隙”而入,就可以掌握競爭主動權,在小池塘裏“養大魚”。

◎ 聽來的生意

德國的哈夫門公司格外善於捕捉市場信息,因此享有“新鮮公司”之雅號。他們的方法是經理和高級職員每天半日坐班,半日深入社會,廣抓信息。

一次,公司的管理部長進劇院看戲,卻三心二意難進劇情,而不遠的一對青年男女的對話,卻聲聲入耳:“你能給我買頂有朵白花飾物的絨帽嗎?我們公司的女孩們都想得到那樣一頂漂亮的帽子。隻有胡得公司賣過一批,可以後再也見不到了。”

“親愛的,我保證給你買到。你知道嗎,我聽公司同事們講大家都想買那種雙背帶背包,省力又不會使肩膀變形,你要是能為我買來他們肯定既羨慕又嫉妒。”

管理部長坐不住了,出門直奔幾家商店,店主們的回答都是“問的人多,可沒貨”。部長連夜找來幾位設計師,兩周後,大白花絨帽和雙帶背包作為哈夫門公司獻給大家的聖誕禮物擺上了櫃台,生意之紅火就不用說了。

故事解讀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有心的人的。如果沒有敏銳的市場意識和洞察力,即使耳朵聽到起繭,那也是聾子的耳朵——擺設。

◎ 聰明的報童

某一個地區,有兩個報童在賣同一份報紙,二人是競爭對手。

第一個報童很勤奮,每天沿街叫賣,嗓門也響亮,可每天賣出的報紙並不很多,而且還有減少的趨勢。

第二個報童肯用腦子,除了沿街叫賣外,他還每天堅持去一些固定場所,一到那就給大家分發報紙,過一會兒再來收錢。地方越跑越熟,報紙賣出去的也就越來越多,當然也有些損耗,但很小。

漸漸的,第二個報童的報紙賣得更多,第一個報童能賣出去的就更少了,不得不另謀生路。

故事解讀

在一個固定的地區,對同一份報紙,讀者客戶是有限的。先將報紙發出去,這些拿到報紙的人肯定不會再去買其他人的報紙,等於我先占領了市場,我賣得越多,你的市場就越小。

◎ 盲目的模仿

鷹從高岩上以非常優美的姿勢俯衝而下,把一隻羊羔抓走了。一隻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要是我也能這樣去抓一隻羊,就不用天天吃腐爛的食物了,那該多好呀。於是,烏鴉憑借著對鷹的動作的記憶,反複練習俯衝的姿勢,也希望像鷹一樣去抓一隻羊。

烏鴉覺得自己練習得差不多了,呼啦啦地從山崖上俯衝而下,猛撲到一隻公羊身上,狠命地想把羊帶走,然而它的爪子卻被羊毛纏住了拔不出來。盡管它不斷地使勁拍打翅膀,但仍飛不起來。牧羊人看到後,抓住了烏鴉,並剪去了它翅膀上的羽毛。

故事解讀

把成功人士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關鍵在於選對學習的對象和學習的重點。隻有在向成功人士靠近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實現標杆超越,最終取得好的效果。

◎ 店裏的時鍾壞了

有一個公司的主管,每天早上都步行到離家不遠的公司上班。可是讓人不解的是,每當他經過一間咖啡店,都習慣停一停,向店裏望一望才繼續上路。他的奇怪舉動吸引了咖啡店老板的注意,老板始終搞不清這個人究竟對他店裏的什麼東西產生了興趣。終於有一天,老板忍不住在他停下張望時叫住了這位主管。

“朋友,我注意你很久了,”老板說道,“你每天都停在我店前向裏麵張望,卻從未見你進過小店一次,我真不明白,你到底對我的小店裏什麼東西產生了興趣?”

主管聽了笑起來回答說:“真是對不起,老板。我是前邊那家公司的主管,因為必須按時響鈴,讓公司的職員知道何時上、下班,所以我每天早上經過你的店時,就要看看你掛在牆壁上的時鍾,用來調準我的手表。”

“啊!可是我店裏的時鍾已經壞了啊!我一直沒顧得上去修,就讓它定格在了8點。”

故事解讀

很多銷售員從不動用自己的智慧,一遇到難題就向別人問訊,一聽到相反的意見就否定自己,結果把事情搞糟。聽取別人的意見是對的,但並不能因此而拒絕自我思考。

◎ 自己的潛能

去過寺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胸腹袒露、笑臉迎客的彌勒佛。而在他的北麵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佛。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裏,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

彌勒佛熱情快樂,所以來廟裏朝貢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落四,沒有好好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佛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臉,太過嚴肅,結果來他廟裏的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