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公司損失達2億法郎以上。當時人們大惑不解,就為幾十瓶礦泉水不合格而如此大動幹戈,是否有點太傻呢?殊不知,這正是該公司利用聲譽危機反戈一擊而製造的廣告效應。
碧綠液公司銷毀全部產品這一特大新聞,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傳開,頃刻間“碧綠液”家喻戶曉。
事後,這家公司的董事長說,如果直接花2億法郎做廣告,肯定不會產生如此大的轟動效應。
緊接著,公司請來廣告設計師設計了一幅廣告,畫麵上依然是人們熟悉的那隻葫蘆狀的綠色玻璃瓶。觀眾在白色背景上看到這隻小綠瓶。一滴礦泉水正從瓶口滴出,猶如一滴眼淚,畫外音是一個委屈的小姑娘的嗚咽,一個父親般的聲音在勸慰她:“不要哭,我們仍舊喜歡你。”小姑娘回答說:“我不是哭,而是高興啊!”寓意深長,令人回味。
故事解讀
這則廣告中這樣“家醜外揚”、“自我揭短”的做法,消除了企業與顧客之前的鴻溝,自然就產生了一種親近效應。
◎ 什麼都沒有
1981年下半年,美國卡爾文·克萊因時裝公司聘請貌美的時裝模特波姬·小絲拍了一套極富性感的廣告片。波姬·小絲身著卡爾文貼身牛仔褲,線條優美,風姿綽約,渾身散發出迷人的魅力。她還極富挑逗性地對消費者說:“你們知道我和卡爾文牛仔褲之間有什麼東西嗎?什麼都沒有!”波姬·小絲以她出眾的美豔和強烈的性感,迷住了成千上萬的青年人,使廣告產生了難以抵禦的誘惑力,都以身著卡爾文貼身牛仔褲為莫大的滿足與榮耀。廣告播出一周後,竟銷出40萬條,成為熱門的搶手貨。雖然此後有許多美國婦女組織指責該電視廣告“使一個很年輕的模特性感化,成為一個成熟的誘人女性,並且大登廣告,描寫兒童色情”,但卻絲毫無損於它的巨大成功。
故事解讀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沒有比人體的美更能激起富有感官的柔情了。在帶給人們巨大的審美愉悅之時,也讓他們對廣告人物、廣告產品留下了長久難忘的印象。
◎ 假名人
在美國肯塔基州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家格調高雅的餐廳。店主人察覺到每星期二生意總是格外冷清,門可羅雀。
一個星期二的傍晚,店主人閑來無事,隨便翻閱了當地的電話簿,他發現當地竟有一個叫約翰·韋恩的人,與美國當時的一位名人同名同姓。
這個偶然的發現,使他計上心來。
他當即打電話給這位約翰·韋恩,說他的名字是在電話簿中隨便抽樣選出來的,他可以免費獲得該餐廳的雙份晚餐,時間是下星期二晚上8點,歡迎偕夫人一起來。
約翰·韋恩欣然應邀。
第二天,這家餐廳門口貼出了一幅巨型海報,上麵寫著:“歡迎約翰·韋恩下星期光臨本餐廳。”海報引起了當地居民的矚目與騷動。
到了星期二,來客大增,創造了該餐廳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大家都要看看約翰·韋恩這位巨星的風采。
到了晚上8點,店裏擴音機開始廣播:“各位女士、各位先生,約翰·韋恩光臨本店,讓我們一起歡迎他和他的夫人!”霎時,餐廳內鴉雀無聲,眾人目光一齊投向大門,誰知那兒竟站著一位典型的肯塔基州老農民,身旁站著一位同他一樣不起眼的夫人。
人們開始一愣,當明白了這是怎麼一回事之後,便迸發出了歡笑聲。
客人簇擁著約翰·韋恩夫婦上座,並要求與他們合影留念。
此後,店主人又繼續從電話簿上尋找一些與名人同名的人,請他們星期二來晚餐,並出示海報,普告鄉親。
於是“猜猜誰來吃晚餐”、“將是什麼人來吃晚餐”的話題,為生意清淡的星期二帶來高潮。
店主人沒花一分錢,歪打正著,應歸功於他大膽的創見。
故事解讀
名人能促銷,這誰都知道。請名人促銷,不需要大智慧,隻要有錢就行。但“巧用”名人,卻很花心思。
◎ 尋找憤怒的女記者
一次,一位美國女記者去日本出差,在歸國的頭一天晚上到一家商店購買了一個小收錄機,準備送給親友。但當她回到酒店後,卻發現包裝盒是空的。此時商店已關門,而她的航班又在第二天清早,已經無法回去交涉。氣憤不已的她連夜趕寫了一篇文章,準備將這一遭遇在媒體上曝光。誰知第二天一早,當她走出酒店準備趕赴機場時,卻意外地看到那家商店的經理帶領售貨員一同趕來,送給她購買的收錄機以及一份表示歉意的禮品。此外,經理還向她宣讀了一封信,解釋了整個事情的原委。原來,售貨員一時疏忽,錯把空的樣品包裝盒當做正品拿給了她,當發現錯誤時,女記者已不見蹤影。於是,僅憑著這位美國女士第二天一早就要回國這唯一的線索,商店連夜打了100多個電話,向美國使館、機場以及各家酒店查詢,終於找到了這位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