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了事情的經過,女記者感動之餘,重新寫了一篇文章,隻是這次不是揭露,而是讚歎。
故事解讀
犯錯誤是難免的,無論我們如何周到地服務,也難保沒有疏漏之時。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恰恰是對於錯誤的補救不能及時而真誠。
◎ 木村事務所的“情感武器”
日本有一家叫木村事務所的企業想擴建廠房,他們看中了一塊近郊土地意欲購買。同時也有其他幾家商社也想購買這塊地。可地主——一位老太太,說什麼也不賣。
一個下雪天,老太太進城購物順便來到木村事務所,她本意想告訴木村先生死了這份心。老太太推門剛要進去,突然猶豫起來,原來屋內整潔幹淨,而自己腳下的木屐沾滿雪水,肮髒不堪。正當老人欲進又退之時,一位年輕的小姐出現在老人麵前:“歡迎光臨!”小姐看到老太太的窘態,馬上回屋想為她找一雙拖鞋,不巧正好沒有了。小姐便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拖鞋脫下來,整齊地放在老人腳下,讓老人穿上。等老人換好鞋,小姐才問道:“老太太,請問我能為你做些什麼?”“哦,我要找木村先生。”小姐就像女兒扶母親那樣,小心翼翼地把老太太扶上樓。於是,就在老人要踏進木村辦公室的一瞬間改變了主意,決定把地賣給木村事務所。
那位老人後來告訴木村先生說:“在我漫長的一生裏,遇到的大多數人是冷酷的。我也去過其他幾家想買我地的公司,他們的接待人卻沒有一個像你這裏的小姐對我這麼好。你的女職員年紀這麼輕,就對人那麼善良、體貼,真令我感動。真的,我不缺錢花,我不是為了錢才賣地的。”
故事解讀
一家大公司傾其全力交涉了半年之久也徒勞的事,竟因一位女職員小小的愛心行為而在無意中促成了。這位員工的行為與其說是一種個體行為,不如說是富有人情味的企業文化的具體體現。
◎ 打歪孔的皮帶
一顧客花500多元買了一條法國皮帶。員工在打孔時,邊幹邊與旁邊的人聊天,一下子把孔打歪了。顧客當時真想把商品退了,但一想商場總體服務還不錯,況且員工是免費幫助打孔的,怎好責怪?於是每日歪係著皮帶,心裏別別扭扭。
故事解讀
不管是有償的還是義務的,顧客都有權享受到最好而不是殘缺的服務。對員工來說,從事的所有工作,企業都已經支付了工資,根本不存在義務勞動的問題。
◎ 五天後再說
一顧客用支票購買了一台冰箱和一台洗衣機,價值4 000多元。當問及收款員幾天能送貨時,收款員說要五天。顧客問能不能提前一兩天,收款員態度非常堅決地說:“不能提前,必須五天。支票購物就這樣,我們的製度就是這樣規定的。”
顧客說事先已經聯係好了安裝人員,哪怕提前半天也行,收款員還是堅持“五天。”顧客一氣之下,要求退貨。收款員說:“退貨可以,五天後再說。”
故事解讀
商品是送貨上門,基本上沒有風險,我們為什麼就不能靈活一些呢?既讓顧客滿意了,又不違反企業製度,企業利益也不會受到損害。工作不是機械地行事,特殊問題要特殊處理,
◎ 一副老花鏡
一位老年顧客在顧物時受到了員工熱情的接待,買到了稱心如意的商品,高興得合不攏嘴。於是打算在總服務台留言,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可是,由於年紀大了,寫字時看不清,便問總服務台是否備有老花鏡。員工很抱歉地告之沒有。顧客雖然勉強寫完了留言,但不無遺憾地說:“人老了,眼神不濟了,你們要是能準備一副200度左右的老花鏡,老顧客留言時就方便多了。”
故事解讀
沒有微觀的基本工作,就談不上宏觀的長遠發展。
◎ 三個“篩子”
有一次,蘇格拉底的一位門生匆匆忙忙地跑來找蘇格拉底,邊喘氣邊興奮地說:“告訴你一件事,你絕對想象不到……”
“等一下!”蘇格拉底毫不留情地製止他,“你告訴我的話,用三個篩子過濾了嗎?”他的學生察覺情況不妙,不解地搖了搖頭。
蘇格拉底繼續說:“當你要告訴別人一件事時,至少應該用三個篩子過濾一遍!第一個篩子叫做真實,你要告訴我的事是真實的嗎?”
“我是從街上聽來的,大家都這麼說,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應該用你的第二個篩子去檢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應該是善意的。你要告訴我的事是善意的嗎?”
“不,正好相反。”他的學生羞愧地低下頭來。
蘇格拉底不厭煩地繼續說:“那麼我們再用第三個篩子檢查看看,你這麼急著要告訴我的事,是重要的嗎?”
“並不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