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管理也是一種人際交往——溝通中的心理學(2)(1 / 3)

有一些結構衝突出現在年齡結構上。如果一個企業中的員工的年齡跨度越大,比如80後、70後、60後的比例相對一致,就會出現高流動率。因為員工們的價值觀、判斷標準太豐富了,每天大家都不得不去適應對方,這時出現衝突的比例自然就會高了。

個人因素也是潛在的衝突源。什麼是個人因素?昨晚我跟媳婦吵架了,今天我還一肚子氣。大家坐在一起開會,本來我們之間就是很簡單的業務分歧,可我今天怎麼看你怎麼不順眼,昨天晚上我跪搓板來著,我一肚子火正沒地方發呢,你還跟我這兒嗆嗆嗆,我一拍桌子,一下子火就上來了。這就是個人因素導致的衝突。

可見,衝突有各種潛在的衝突源。那麼,在各種不同的衝突中,我們如果處理不當,衝突就會升級。

人際交往中最開始是沒有衝突的,隻是存在輕度意見分歧或者誤解。那麼,什麼時候開始出現衝突?假如我們已經當麵鑼背麵鼓了,“這是怎麼回事兒?你給我說清楚了。”“這件事情我的看法是這樣的。”“你的看法為什麼和我不一致,為什麼你在背後打我的小報告?”“我沒有打你的小報告。”“你就是打我的小報告了,因為老板聽完你說的話之後,對我的認知產生了重大扭轉。”這時,我們之間出現公開的質問或懷疑,也就意味著出現了衝突,但這種衝突還是良性的衝突。

良性衝突再往上升級,就變成武斷的語言攻擊。“我以前的男朋友比你強多了”,這是武斷的語言攻擊。以前的男朋友真的就比現在的強嗎?未必吧。就算以前掙的錢比現在的多,現在的也許個子比以前的高;就算以前的長得比現在的帥,現在的可能比以前的好相處……也就是在一方麵比較強而已。

武斷的語言攻擊再升級就是威脅和最後通牒,最嚴重的是挑釁性的身體攻擊。

惡性衝突與良性衝突的分界線,在公開的質問或懷疑和武斷的語言攻擊之間。為什麼這樣劃分?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我遇上過這樣的客戶,一進來就抱怨:“我老公不愛我。”

我說:“你老公不愛你是吧,那我問你幾個問題,你老公每天工作累嗎?”

“挺累的。”

“即使工作累、加班多,就算到了晚上十一二點,他每天都回家嗎?”

“每天都回家。”

“回家的時候他累嗎?”

“累啊。”

“他回家以後幹家務嗎?”

“也幹。”

“他每個月掙錢多嗎?”

“不多。”

“給家用嗎?”

“給。”

“他對你父母好嗎?”

“也還行。”

“他是不愛你,還是沒有以你要求的方式來愛你?”

……

這還是公開的質問或懷疑,屬於良性衝突。一旦這種公開的質問或懷疑發展為武斷的語言攻擊,就變成惡性衝突了。因此,界定好了良性衝突和惡性衝突,就知道該怎樣去化解了。

3.有效調和衝突

衝突不可避免。當衝突出現的時候,不管是管理者還是衝突雙方怎麼去調和?調和有方向性問題,調和方向如果不對,那衝突就調和不了。我們以衝突雙方的自我肯定為縱坐標,以衝突雙方的合作性為橫坐標,劃分了五種調和方式:遷就、回避、折中、協作、競爭。

橫坐標代表衝突雙方的合作性是高還是低,縱坐標代表衝突雙方是高自我肯定還是低自我肯定。什麼是高自我肯定?比如“我堅信我就是對的”。什麼是低自我肯定?比如“我真的就那麼對嗎?反正他應該是不對的吧,我應該比他正確一些”。什麼是合作性?有些人願意跟對方合作,有些人卻不願意,甚至是基於人格方麵的不認同,比如“我憑什麼和他合作,跟他合作是侮辱我自己”。

因此,依據雙方合作性的高與低,以及自我肯定的高與低,出現了五種調和方式。這五種調和方式可以用來調和下屬之間的矛盾衝突,以及調和自己與對方之間的矛盾衝突。首先,我們應該判斷衝突雙方是什麼情況,是都高自我肯定或低自我肯定,還是一方高自我肯定一方低自我肯定?是都有高合作性或低合作性,還是一方高合作性一方低合作性?或者判斷衝突雙方誰合作性高,誰合作性低?

如果雙方都是不太自我肯定,而合作性很高的,我們可以讓他們一方遷就另一方,或者相互遷就。如果雙方既不自我肯定,又不願意合作,我們可以把他們分開,讓他們相互回避、冷處理,這樣就可以把他們的衝突化解。如果雙方的自我肯定和合作性都居中,我們有可能找一個折中的方式,使他們各自實現一部分自己的動機。如果雙方都非常自我肯定,且不合作,我們與其讓他們對著幹,還不如讓他們互相競賽。如果雙方都高度自我肯定,且高度自我合作,我們可以讓他們相互扶持、相互幫助。

4.不可調和的立場衝突

有沒有不可調和的衝突?在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中有這樣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