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對七十年代返回日本的傳奇老兵,小野田寬郎的看法。
有的人看到的是小野田寬郎堅決執行長官的“不可玉碎”,克服一切潛伏下來的堅持。
而小熊謙二卻現在因小野田寬郎的妄念,即使在戰爭結束後,也無法返回家長的士兵而不值。
認為是小野田寬郎的造成了戰友的無謂之死。
認為天皇和貴族,沒有承擔戰爭的責任,是極大的不公。
作為一個庶民,一個並不是喜歡文字的人,卻努力去閱讀一些書籍。
因為,想要知道“真相”。
即使事件過去了,仍想知道到底是為了什麼。
對世界帶著好奇,是人類的特質吧。
如果隻是“今天吃飽,今天活著”,那就和其他動物沒什麼區別了。
上位者以為時間過去了,就會沒有人細究的事實,總會有人不斷地想去去挖掘和探索。
在時間的洪流裏,總有一些似乎帶著時空記憶的人,想要找尋被遮蓋的、被粉飾的、被扭曲的…
第八條:小熊謙二對於作家五味川純平的《人間的條件》的點評。
“雖然是長篇大作,但容易閱讀,也有真實感,很能引起共鳴。”
“即便如此,讀過之後卻不怎麼感動。”
“因為,如果照書中所說,實際上那樣抵抗軍隊,大概不死也剩半條命。”
“主角承受的非常人所能企及,算是一個講述“超人'的故事。”
說明作家寫得失真,“超人故事隻適合意淫,就如同庶民很難成贅婿,鹹魚很難再翻身一樣。
第九條:小熊謙二對於東京帝大集結學徒兵戰死者的遺稿而成的《傾聽海神之聲-日本戰歿學生手記》點評。
“印象不太深刻,感覺是頭腦太好的人,所以煩惱也特別多,差不多是這種感覺吧。”
看來容易死的,多是頭腦好,又敏感容易衝動,受感染的人。
頭腦好,會見風使舵的,估計大概率“自殺不成功”“玉不碎”,而活了下來。
笨笨的,庸才們,就如同小熊謙二之流,隻能“耗盡心力”努力活著。
麻木、貧窮、困苦、艱辛會讓人不憂鬱。
這樣想,有閑階層多稱自己得了抑鬱症,是否如此理?
因為過得太好了,太舒適了,太清閑了,所以富貴閑散病總要去找一找他們的。
第十條:“對於1966年發生的事情,另外還留有印象的,大概就是海那邊的,那次著名的革命。”
“自己曾在蘇聯戰俘營經曆過民主運動,我很清楚,被那麼多人圍住鬥爭、批判是什麼感覺。”
“看到新聞報道後,想起了過往的回憶,心情很惡劣。”
物傷其類,被虐過後,即使是個“鬼子”,也終於有了感同身受的同理心。
也可見群眾性的“鬥爭”“批判”有多麼厲害。
毀掉一個人,摧毀一個人,搞垮一個人有多容易。
現在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沒有身臨其境,沒有感同身受,又有什麼資格,評論張三做得不對,李四做得不地道?
自非魚,安知魚之苦?
脫離了曆史環境,對於一個人的評論,都是不夠公允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都有自己的“限”。
第十一條:吳雄根,朝鮮族,中國籍,有過日文名字“吳橋秀剛”的一個人。
1945年被強征入“關東軍”第515部,戰後成為蘇聯西伯利亞赤塔地區俘虜。
1949年被送回中國,因為當過偽軍,留學日本,也要被另眼相看。
等到中蘇關係緊張時,在蘇聯當俘虜的經曆,又要被拿出來祭旗。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以補貼形式進行“賠償”的時候,又因為不是日本籍而受到區別對待。
幾麵不討好的一個人,如果沒有書寫和記錄,沒有人會記得他。
時代洪流裏的一粒微塵,即使再怎麼抗爭,最終還是淹沒在滾滾奔騰中....
第十二條:小熊英二問父親小熊謙二,在戰俘營和結核病療養院能夠熬過來是靠了什麼,回答是“希望,隻有希望”。
一百多歲的老太太楊苡也說過類似的話,“等待和希望”。
應該是抱著“希望”,懷著一種美好的願景,才能克服眼下的苟且和苦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