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美學的心理學介入(1 / 3)

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古斯塔夫·西奧多·費希納1876年出版了他的《美學導論》,從此宣告心理學介入美學的開始。費希納認為:美學認識不應該從一般到具體、從本質到現象;而應該以人的經驗為基礎,首先從各種事實出發,然後綜合概括。費希納這種關於美學的判斷是說,傳統的美學是以哲學的形而上學去包容人的審美心理經驗,而新的美學則需要立足於對人的審美心理經驗來分析判斷,然後概括性地向哲學境界提升。費希納這種關於美學轉換的描述,其實預示著美學所依托的學術基礎在19世紀後期將發生重大轉移,在這樣的理論思想指導下,美學由傳統的對哲學的領域轉移到了心理學的領域。於是,審美不僅被當作一種心理研究的對象,而且直接被當作心理現象來研究了。

但是,心理學的介入並不意味著它能解決美學的歸屬問題,也並不會就此使美學審美的內在性能得到必然的開拓。因為心理學自身也處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心理學並沒有完成對人的內在豐富性完全認知的過程。19世紀建立在科學實驗即生理學研究基礎上的心理學,是以人的經驗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因此,常常習慣於將經驗的成因做簡單化的解析,認為主體的經驗不過是感覺、情感、意誌等一些心理元素的組合。但是,並沒有對組成內在生命的心理元素的成因進行深入研究。從以後的發展結果來看,這樣的研究隻是單純地關注人的審美經驗,而明顯忽視了人內心精神世界的豐富性。這就意味著美學放棄了促使人認識、體驗世界的深層的生命動能,而僅僅將人的審美活動當作一種對外來刺激的機械反映來對待。心理學將經驗主體劃分為情感、思維、意誌等諸種心理要素,然後用情感對應審美,用思維對應邏輯學,用意誌對應倫理學,這種逐一對應的方式,盡管對應了心理學學科所依托的核心--心理動因,但又難免表現出失之牽強的狹隘。情感、思維、意誌等諸種心理要素,雖然與審美、邏輯學、倫理學有著相對的對應關係,但並不是簡單的對應就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移情理論和克羅齊的美學之所以顯得拘謹,應該說與心理學為審美限定狹窄的活動區域大有關係。並且,這一時期的心理學繼承了西方認識論的哲學傳統,認為不但對象世界可以無限地進行分割解析,而且人的心理活動、意識活動也是可以分離解析的。這些被分割的心理元素相當於構成物質的分子,直到被分割為最終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為止。這種心理分割法雖然有助於達到對人內在心理結構的精細解剖,但人的心理活動是不可能任意拆解的。在心理學對人如此逐一分解的過程中,恰恰會損失掉那些原本就不易解讀的生命信息。而這些被損失掉的生命信息,可能正是美學感應的重要心理元素。馮特代表了機械反映論基礎上的構造主義心理學,馮特認為感覺與情感是組成人類心理活動的兩種心理元素。這兩種元素,前者傾向於外部世界,可稱為客觀元素;後者傾向於人的內心世界,可稱為主觀元素。他又將情感分為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激動感和平靜感的、緊張感和鬆弛感的三個維度。之後鐵欽納的解釋將這種精細的分析進一步簡單化與機械化:“他一方麵企圖通過實驗手段找出感覺、表象、情感的標準值,一方麵把心理複合的方式僅僅規定為聯想。於是構造主義心理學對人的心理結構的描述便成了一種板塊狀結構,一種用標準的磚頭壘成的牆,其中磚頭是心理元素,泥巴是聯想。”(魯樞元:《文藝心理闡釋》,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第71頁)好在人類在認識真理的旅途中總是能夠糾正自身偏差的。在這種“磚頭”與“泥巴”的結構態勢下,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機能主義心理學提出對人內部生命空間豐富性的開拓,這應該說是對構造主義心理學的一次巨大的補充與校正。威廉·詹姆斯認為,在人的心理空間中,既有純理性、非理性的一麵,又有既非理性又不是非理性的一麵。人是一個有需求、有自我意識並具有自我能動性的生物。因此,人的心理不應被作為一種封閉的內部係統來對待,而應被看作一個開放的變動的活體。雖然詹姆斯對於心靈感應、特異功能、鬼魂附體等一些神秘主義的東西也深信不疑,並試圖從心靈學中找到答案。但威廉·詹姆斯所研究的人比馮特、鐵欽納要豐富得多,他對人心理活動的認識也要清醒得多。他把人類的心理活動稱作“思想流、意識流或者是主觀的生命之流。”(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原理》,見《文藝理論譯叢》(一),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361頁)在他看來,人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流動著、變化著的經驗整體,就像是一條湍流不息的河流。威廉·詹姆斯的理論對人的內在生命空間的拓展認識不僅為20世紀生命哲學的發展提供了心理學基礎,而且以其意識流理論為藝術創作開辟了新的領域。但他的研究主要局限在人的意識領域,至於那為人的意識提供更深層依據的生命動能,並沒有在他的心理學研究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弗洛伊德就截然不同了,弗洛伊德在人的意識背後,為心理學研究發現了一個更為深邃的心理根源,即無意識領域。弗洛伊德認定隱藏在無意識領域中的本能欲望,是個體生命活力最根本的、最原始的內在動力。

弗洛伊德認為,審美經驗的源泉和藝術創造的動力都原存於人的無意識領域之中,這個原始的意識動力,就是深潛在無意識領域裏的本能原欲。弗洛伊德認為,原欲不一定是直接的性滿足,它具有可替代性;他認為原欲滿足是產生美的源泉,原欲的替代性滿足,應該來自藝術審美或其他審美的快感。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內心世界是由意識和無意識組成的,對於如同大洋般浩瀚博大的無意識領域,人的意識就隻是露出水麵的冰山一角。他的這種判斷大大地拓展了人類藝術創造力的研究空間。從此,性欲這一被膚淺的道德觀念視之為邪惡的東西,也具備了成為研究人性心理要素的合法身份。弗洛伊德認為,意識所包容的是一種被社會主流文明所肯定的、自我約束的理性力量;而無意識則是一種長期被壓抑的、非理性的生命激情。存在於無意識領域裏的性的壓抑是造成人精神病患的根本原因,性的解放也就成了人類擺脫理性的桎梏、走向自由解放的象征。也就是說,弗洛伊德發現的人類性動力奧秘,它絕不隻是一種被揭示的心理科學事實,也不僅僅是為縱深研究藝術審美提供的心理學研究基礎。弗洛伊德人類性動力說的重大作用,在於它以此為西方乃至人類社會,顛覆傳統文明秩序和道德觀念提供了理論依據。弗洛伊德人類性動力說的存在,對任何理性傳統的顛覆都隻是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