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安,號鼎丞,湖北東湖(今宜昌市)人,曾國荃在《湘軍記敘》中說:“鼎丞久從愚兄弟遊,諳湘軍戰事,其所述者,非其所目睹,則其所習聞。”就是說書中所述皆真實可信。其文筆則是“敘事簡贍,論斷精嚴”、“伯仲於陳誌(陳壽《三國誌》)歐史(歐陽修《舊五代史》)之間”,這評價是夠高的了。

《湘軍記》文采不及《湘軍誌》,且粉飾過甚,多見於篇末的評論中。如在《圍攻金陵下篇》中作者評論說:“曾公兄弟,以憂懼治軍,鰓鰓焉審全局,規遠勢,不急旦夕之效,不為群議所搖。”《援廣閩篇》說得更玄了,作者說:“昔民謠有曰:‘長發惡,逢僧滅。’世或以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當之;其後乃知僧者,曾人也。嗚呼!豈非天哉,豈非天哉!”把湘軍的成功說成是天意。這種文字適合曾國荃的口味,但如果讓乃兄見到,恐怕也不會同意,因為那樣太張狂了,將引起朝廷的猜忌。

雖然如此,因王定安久曆兵間,情況熟悉,敘事翔實,剪輯合理,仍不失為研究湘軍的重要史料。

前麵提到,郭嵩燾、郭崑燾兄弟對《湘軍誌》眉批評議甚多,後由郭崑燾之孫郭振墉加以箋補,彙為《湘軍誌平議》。書中所稱“先侍郎公”即郭嵩燾,因他擔任過兵部左侍郎;“先京卿公”,即郭崑燾。郭振墉字涵齋,湖南湘陰人。《平議》於郭嵩燾、王闓運身後出版。

到民國年間,湘潭人朱德裳又補作了一部《續湘軍誌》。朱氏字師晦,曾在留學日本時加入同盟會。他對《湘軍誌》隻記到湘軍“平撚”,而未記其後左宗棠用兵西陲,振旅而歸之功,感到不足,因而把湘軍後一段經曆補敘,名《續湘軍誌》。

以上四書,上世紀80年代初嶽麓書社均已出版。其點校所依據的版本為:《湘軍誌》為光緒十一年長沙斠微齋本,並用成都尊經書院初刻本及滬上活字本《湘軍水陸戰紀》對校,由李沛誠點校。《湘軍誌平議》的底本則是民國五年清聞山館郭氏家刻本,補上了民國十年本附錄的《節錄先侍郎公致陳俊臣中丞書》及作者加的一些說明,由喻嶽衡點校。《續湘軍誌》沒有印行過,采用的是原清稿,由易祖洛點校。《湘軍記》則用的是光緒十五年江南書局本,由朱純點校。

四種書關係密切,《湖湘文庫》現將其並為一冊,並改正了原來的一些錯誤,合稱《湘軍史料》四種。由於各書的版本不同,書中人物的稱呼並不一致,如太平軍名將石達開,《湘軍記》中作石達開,而《湘軍誌》中作石大開;湘軍名將王錱,《湘軍記》中作王錱,而《湘軍誌》中作王珍,為保持原貌,一仍其舊,不作統一處理。本書使用( )、〔 〕等校勘符號,( )內表示訛、衍、倒的文字,〔 〕內表示正、乙或補的文字。為了說明《湘軍誌》、《湘軍誌平議》和《湘軍記》產生的原因與經過,特在《湘軍誌》之後附錄了沈一士的《王闓運與湘軍誌》一文,以供參考。

本書《續湘軍誌》點校者易祖洛先生奉獻出本誌清稿,並以高齡從事點校,不幸今已謝世;《湘軍記》點校者朱純女士也不幸以積勞兼重疾不治,謹借此致以深切的懷念。

喻嶽衡

二○○七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