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說:“不要隻是為想超越你的同代人或者前人而傷腦筋,要盡力超越你自己。”
不知足,和知自己之不足,才是一個作家應該時刻牢記的創作準則。
一個作家不是為文學,而是為聲名,總在那裏爭長論短而寢食不安的話,大概也就寫不出什麼好作品了。
417
清趙翼《甌北詩話》雲:“‘新’豈易言?意未經人說過則新,書未經人用過則新。詩家之能新,正以此耳。若反以新為嫌,是必拾人牙後,人雲亦雲。否則,抱柱守株,不敢逾限一步,是尚得成家哉?尚得成大家者?”
文貴有新意,這是作文之正理。一個作家總是跟在人家屁股後邊,不敢創新,不敢用新,不敢領風氣之先,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作一番新的嚐試,大概是成不了大家的了。
他還在《論詩》裏寫道:“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所以,他認為:“大凡人才,必創前所未有而後可傳也。”
趙翼的創新說,在今天猶有其現實意義的。
418
作家的學者化,應該體現在博聞廣知、融通悟解之後的獨到之見上。
但學者化不等於專家化,如果一個作家果然成了某一門類學問的專家,恐怕也就不可能再是作家了。
就怕有些作家,不過是一知半解,點滴心得,初入門徑,略通皮毛,便以此自詡,還大寫特寫真力把、假行家的文章,讓明白人看了,就要笑掉大牙了。
419
楊炯詩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豪邁奮發,一派文人瀟灑氣概。但他做盈川令時,“為政殘酷,榜殺下吏,輒不為意”。杜甫詩《麗人行》,痛訴楊國忠擅權亂國之害,但在《封西嶽賦表》中,反過來對這個奸相,極盡肉麻吹捧之能事。韓愈在未顯時,曾投書京兆尹李實,文中讚他“赤心事上,憂國如家”,討好他;後來,進人中樞,作《順宗實錄》時,又把他貶得一塌糊塗,說此人為政之暴,恨得老百姓“皆袖瓦礫遮道伺之”,要他的命。
文人的兩麵性,有時,也頗令人納悶的。
這樣前後判若兩人、言行突然大相徑庭的人物,也是很多人見識和領教過的。但是,一個作家,那記憶力好像不至於差到這種程度吧?
今天的我,打昨天的我的嘴巴,或昨天的我,突然發現今天的我,完全變成了一個王八蛋。
那麼,這前麵的我和後麵的我,肯定有一個不是人。
420
“咖啡”一詞,源出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咖法省。
相傳發現咖啡興奮功能的人,是一個名叫卡爾的牧羊人。他看到羊在吃了灌木叢中紅顏色的果實後,就活蹦亂跳,他嚐試一下,果然不知道疲倦。
後來,修道院的僧侶們,為了做晚課時不打瞌睡,也吃一些咖啡豆提神,久而久之,咖啡豆遂流傳到世界各地了。
人世間有許多事物,常常於偶然中得之。因此,在寫作過程中,誰最合乎操作規範,誰也最沒出息。
421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那些靠激情、狂怒來捍衛的觀點,十個中有十個不存在充分根據。事實上,我們大可將激情當做缺乏合理根據的衡量準則。”
在文學世界裏,那些聲嘶力竭地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批判什麼,樹立什麼的人,其實,他們的內心深處,是極空虛的。被他們自己認為很充實的精神力量,說穿了,頂多是一股虛火,或者義和團式對於刀槍不入符咒的迷信罷了。
422
韓愈在《進學解》裏說研究學問應該廣采博取,廢棄之物說不定也能化腐朽為神奇,而成為有用之材。“玉劄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作家,那就更應該以這樣的精神,去獲得知識和學問,使自己的創作積累日益豐厚起來。
還沒有嚐試,就先擺手,先拒絕,先退避三舍,那麼,他可能是個很地道的清教徒,但不大可能成為一個很出色的作家。
423
每個作家都以他自己的方式來解釋世界,差別是必然的。
但是,以自己的那種方式為衡量標準,而來判斷別的作家的高低優劣,那絕對是不公正的。
424
清人鄭板橋說過:“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更有小說家言,各種傳奇惡曲,及打油詩詞,亦複寓目不忘,如破爛廚櫃,臭油壞醬悉貯其中,其齷齪亦耐不得。”
有的書,需精讀,有的書,粗粗一覽即可,有的書,翻翻,就扔開去。
鄭板橋的“以精運多”的讀書主張,是對的,但像他這樣設限,也大可不必。不看,如何知道為壞,不知壞,如何知道是好?斷然拒絕小說傳奇,稗史演義,恨不能糞除之,也是一種狂放的名士風流了。
425
一篇作品,太過於雕琢,太追求形式上的效果,那麼,勢必使其內容受到影響,也就不可能完美了。
這也就是太漂亮的女人,太關心化妝品和衣飾以後,通常就不會成為一個太好作家的原因了。不過,這句話,切不可以反過來套用。
426
蘇東坡的一生,“為小人嫉惡擠排”,就因為他“忠規讜論”,從不屈服邪惡,從不阿附權貴,所以,一直至死,也未能擺脫這些小人的騷擾。
他不明白,小人是不可得罪的。因為,凡小人,無不具有侵略性。
你不招惹他,他還許要謀算你呢。
在《宋史》中,最後這樣寫道:“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
正直的人,不大容易輕易轉變自己已經形成的觀點、想法,所以能夠始終一以貫之地做人,囚為他相信自己的判斷,更主要的,是他也尊重自己的人格。
小人無人格,所以,就像轉蓬草一樣地因時、因勢、因利、因需,而不斷更改著臉上的麵具。
427
宋代費袞《梁溪漫誌》載:“曹孟德嚐言:‘老而能學,惟吾與袁伯業。’東坡雲:‘此事不獨今人不能,古人亦自少也。’東坡以《論語解》寄文潞公,書雲:‘就使無取,亦足見其窮不忘道,老而能學也。’予竊謂年齒寢高,而能留意於學,此固非易事。然於其中亦有味。蓋老者更事既熟,見理既明,開卷記示,迎刃而解,如行舊路而見故人,所謂溫故知新者。人於少年讀書,與中年,晚年所見不同,其作文亦然。故老而能學蓋有以樂之也。”
孔夫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誠然,學習,是一種快樂,但更是一種需要。年事高而並不止步,仍手不釋卷求知識者,那就達到了一種永不滿足的境界。能如此孜孜不倦的老人家,便是人們心目中的大學問家了。
而一些老人家被後進稱之為“老朽”,很大程度上,並不是由於他倚老賣老,而是因為他已經像一泓死水,長期滯駐在那裏,隻能散發出一股不雅的氣味,還要當做聖水來販賣,就難怪人們失敬了。
428
在談到創作的準備時,宋代費袞在《梁溪漫誌》裏,引用了蘇東坡的一段話,很有現實意義。“東坡作《文與可畫簣簹穀偃竹記》雲:‘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此固作畫之法,然不惟竹也,畫水亦然。”
這就是“胸有成竹”的典故出處了。
作家下筆前,腹稿好壞,常常影響作品的成活率。而腹稿好壞,某種程度又決定於作家的生活積累,文化功底,思想水平。即使如此,如果這位作家缺乏創作中的靈韻和才氣,也許畫的竹子,可能簡直挑不出一點毛病,但一定沒有鮮活的勃勃生氣。竹果然是竹,然而是死竹。
為什麼在古往今來,以竹為題的中國畫家中,獨有鄭板橋的墨竹最為人知呢?恐怕就在這把竹畫活了上。
429
速溶咖啡,如同商店櫥窗裏的模特兒,永遠隻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表情。而煮出來的咖啡,就像一個談戀愛的女人麵孔,有著許多細微的變化,因而特別多彩多姿。這也是懂得喝咖啡的人,不大願意領教那種速溶咖啡的原因。
文學也是如此,老是一張麵孔,再漂亮,也有望而生厭的時候。
430
我們時常聽到一些有名的作家,對記者宣布他的宏偉計劃:我要寫大部頭,我要寫一連串中篇小說,還有的,宣布要寫好幾部連續的、估計要到九十九歲才能竣工的曆史小說。於是,拍照留念,錄音傳播,上鏡特寫,很是熱鬧風光了一陣子。這些名家侃侃而談他們未來的鴻篇巨製,題名啊,內容啊,也透露不少,於是,讀者開始翹首以待。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這些名家(非名家也沒資格宣布,宣布了也不會有人記住)所宣布的大作,仿佛斷了線的風箏,杳無音信,至今仍不見問世。不知是胎死腹中呢,還是人工流產呢?令人莫衷一是。這恐怕就應了高爾基說過的話了:“這是一種類似假懷孕的毛病,症候和真正懷孕時一模一樣,但肚子裏卻是空虛的。”
創作衝動,有時和性衝動也差不多。但一個人,從有性衝動,到孩子呱呱墜地,這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光靠一張嘴在那裏使勁,是絕對成不了事的。
431
林語堂先生在《吾土吾民》裏寫道:“為什麼精美的小詩,小巧的散文,為朋友著作撰寫的短短的序言,追悼會上對朋友一生簡短的敘述,以及旅遊散記等等占去了中國作家所有作品的百分之九十五?一個人無法在力量上顯示自己時,就要在精巧上做文章。一個人缺乏敢作敢為的勇氣時,就要在合情合理這個道德品質上做文章。”
這也是時下許多雜文、隨筆、專欄文章蓬勃發展的一個內在的原因。
432
無病呻吟,多被人不屑。
有病呻吟,難道不也是一種令人生厭的文風嗎?
433
每日一屁,倒也不難。
但每天必定要寫出一篇文章來,恐怕就有謅斷枯腸的危險了。
434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如果把這首詩的作者名字蒙住的話,讓一個不太了解曆史的青年人看,相信他會覺得這二十個字寫出了一個革命者視死如歸的勇氣和大無畏精神。
但是,要是告訴他,這是大漢奸汪精衛的作品,恐怕他馬上覺得這首詩變味了。
他的《雙照樓詩集》,其中不乏這類激越昂揚的詩篇,但早就被曆史唾棄了。由此,也可增長一些見識,假如某位作家在作品中所標榜的真善美和他在生活裏所表現的假惡醜大相徑庭的話,不必認為這是很奇怪的事情。
人之異於動物,就在於這種絕非單線條的複雜多變方麵。
435
北齊顏之推的《家訓》中說道:“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或彼以為非,此以為是,或本同末異,或兩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瞎說八道,還自以為是,恐怕是最壞的一種文風。
436。
友情,如同一麵篩子,隻有篩到最後,還能留存下來的,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朋友。
437
由錢謙益、王鐸擬稿,起之龍簽署的《降清文》中,有這樣一句遮醜的名言:“誰非忠臣,誰非孝子,識天命之有歸,知大事之已去,投誠歸命,保全億萬生靈,此仁人誌士之所為,為大丈夫可以自決矣!”
所有投降派都會為自己的墮落,想出些好說詞。但無恥文人的本事,就在於能把一個極肮髒的行為,說得不但動聽,而且理直氣壯,這也是曆史更唾棄這種敗類的緣故了。
438
文學形式的變化,猶如魔方,每一種排列組合,都有其生命力。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這是社會學的概念,是一定範疇中的人與人之間彼此製約的規律。但在美學世界裏,即使不能成方圓的,也會有其一定的藝術價值。
439
在文學世界裏,對人物描寫中的性心理及其衍生的意識、行為、狀態的表述,是不可忽略的一環。其作用接近於食物中的鹽,不是可有可無的調味品,而是維持人體酸堿平衡的必需品,雖然孔聖人強調: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但也並不諱言“食色性也”這一點。
所以,綜觀世界,古往今來,凡絕對倡導禁欲主義的國度,也絕對產生不出文學傑作。
不過,醫生告誡說,鹽要攝取過量的話,也會出問題的。
440
這世界上有多少失望啊!
最大的失望,莫過於人而為狗!
在人中做狗,容易;在狗的中間做人,就難了。
但細想想,做人固然難,難道做狗就那麼容易嗎?
有時真替他們累,因此,對人可以生氣,對狗,則大可不必。
441
上了刺刀的真理,不是真理;同樣,上了刺刀的文學,也不是文學。
法西斯德國,戈培爾的宣傳機器曾經多麼厲害,如今還有誰記得他們呢?十年“文革”,除了樣板戲和令人切齒的噴氣式外,什麼也留不下。
壓迫多少,抵抗多少。
442
我可以諒解像螞蟻一樣為自己忙忙碌碌的人。
但絕不原諒像蒼蠅一樣,到處嗡嗡嚶嚶、逐臭遺矢、散布病菌的人。
在我們周圍,凡忙得腳打後腦勺者,大概不外這兩類。
443
在那灰暗的十年裏,有多少人向我們展示出雙重人格和兩麵嘴臉啊!不過有的彌合得巧妙些,天衣無縫,渾然一體。有的則是屬於煮夾生了的飯,不免硌牙。就如同讀有些作家炮製的作品,外麵是國產包裝,內裏卻是洋作家名篇的翻版一樣,不僅硌牙,還會讓人倒胃口。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