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讓孩子擁有嫻熟的社會交往技能(2 / 3)

當孩子對人和事物表現出正確的同情,或在同情的表現上有進步時,做家長的就要對他們的這種行為進行鼓勵。

家長還要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同情方式是否正確,這樣做可以更好的激發孩子正確地同情別人。比如,當孩子提出想給患感冒的朋友送冰糕慰問時,家長就要先肯定他對朋友的關心和安慰是對的,隻是患感冒時吃冰糕會加重病情,讓孩子想想別的同情方式。

當孩子對其他孩子表現得漠不關心時,父母要教育孩子知道,這樣做就不會有朋友,遇到困難時也很難得到別人的幫助。

因為需要同情的人並非時刻都有,同情對象的出現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家長可以在家裏對孩子進行情景訓練法。比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將生活中經常出現的災難,如家庭的災難,自己的災難等“演示”出來,然後確定特定的同情對象,讓孩子表現出同情行為。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加深孩子對災難的理解,激發他們對別人的同情心,從而達到訓練的目的。

·關心他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依戀、關心他人。父母應努力促進孩子與他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使孩子學會關心他人。

父母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來培養孩子這方麵的能力。

在平時生活中,家人之間要互相關心。誰生病了,主動照顧;誰有困難,主動幫助。家長對別人主動、熱情地關心,孩子都會看在眼裏,自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另外,家長也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一些關心別人的故事和道理,編排一些關於關心別人的遊戲同孩子一起玩,使孩子逐漸理解和懂得關心別人是一種美德。

如果孩子告訴家長,他們的同學感冒了,那麼家長就應該借此機會培養孩子學會關心別人。這時家長可以跟孩子說:“你還記得嗎?你上次感冒是不是很難受?”孩子肯定會說:“是的。”“那同學是不是也會很難受?那你該怎樣幫助他呢?”家長可以從孩子親身感受和經曆中,自然引導孩子關心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告訴家長自己做了什麼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事情,家長應及時對孩子進行表揚和鼓勵,以強化孩子的這種良好的思想行為。

此外,還可利用移情作用,培養孩子種植、飼養的情趣,增進關心別人的情感。家長可以鼓勵指導孩子種植花草,飼養小動物,培養他們對花草、動物的珍愛之情。他們對動植物有了這種珍愛之情,往往也會對人產生同情、憐愛、關心。這也是增進孩子關心別人的方法之一。

關心別人是一種社會公德,也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技巧。家長應該努力的創設讓孩子關心別人的機會,真正讓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受益,從而有效的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智能。

·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是發展良好人際交往關係的一個要素,助人為樂的人往往受到他人的喜歡,所以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同樣,這也是培養孩子人際交往智能的良好舉措。

生活中家長引導孩子助人為樂,可從以下幾點著手,教育孩子學會幫助別人。

家長要給孩子做好榜樣,自己首先要有助人為樂的熱心腸。讓孩子也參與到自己助人為樂的事件中來。將自己幫助別人和受別人幫助的事講給孩子聽,並講講感受。對孩子助人的行為要加以稱讚。

利用環境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從小生活在相互關心、幫助、感情融洽的家庭裏,也會學著大人的樣子、以孩子稚嫩的方式當家長的小幫手。因此,父母在完成某些瑣碎事件中,有意識地兩個人合作.(比如安裝燈具,爸爸站在高處,媽媽可扶著梯子,或做些輔助性的工作。)用行動告訴孩子,別人做的某些事並非與我無關。

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幫助別人。有些孩子本身是願意去幫助別人的,隻是他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幫助別人。家長要經常尋找機會,讓孩子學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主動幫家長做事,家長要及時對孩子的幫忙給以讚揚和肯定,讓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幫助別人,產生助人的行為動機。

平常教育孩子能注意到別人的需要。有些孩子能觀察到別人身陷困境中,而有些孩子卻在同伴處於困境中時,毫無反應,該幹什麼還幹什麼。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要經常教孩子懂得如何從別人的表情、行為看出對方的需要。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

挑選描寫朋友之間友好相處、相互幫助的故事,講給孩子聽。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對故事中的人物印象深刻,不少孩子還善於模仿他們的行為。通過講故事給孩子講明道理,讓孩子順著故事的情節發展,知道怎樣一步步幫助別人。比如小熊維尼成長係列叢書中的《咿喲的幸運日》、《溫暖的床》、《找金子》等等。在講故事時,父母家人也可和孩子一起,分別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讓孩子在模仿中、在戲劇化的表演中,學習並養成助人的品質。

總之,教會孩子助人為樂,對於孩子的成長和與他人的交往,有很大的好處,家長應努力的對孩子進行這方麵的訓練。

·付出自己的愛

愛同樣是發展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個要素。愛是人類的天性,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愛,同時也願意向別人付出自己的愛。從小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家長要培養孩子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付出自己的愛,具體的做法可以這樣:

告訴孩子“愛”有雙向性。家長隻知道將自己的愛單向性的全都傾注於孩子的身上,卻遺忘了在傾注愛的同時,也要教育孩子愛父母、敬家長。否則,長此以往必然造成孩子缺乏愛心,缺少情感、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回報意識淡漠的結果。所以家長們在愛孩子的同時,也要讓孩子學會愛家長。比如:媽媽買了草莓,讓孩子先給姥爺拿幾個;奶奶生病了,讓孩子給奶奶倒水,削水果;平常幫大人搬搬凳子,拿拿碗筷等,讓孩子也體會一下父母操持家務的辛苦和勞累……從家人著手,從小事做起,訓練孩子爰別人。

自小給予孩子同情心和憐憫心的情感,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孩子最初的同情心和憐憫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憐憫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別人的言行會深深打動孩子的心靈,感染和喚起孩子對別人的關心。比如,公共汽車上,家長對孩子說:“你看,那個阿姨抱著小弟弟多累呀,我們讓她們坐到這裏來吧。”鄰居阿婆年老生病,家長帶著孩子去探望問候,幫阿婆做事……

經常讓孩子看到大人同情、關心、幫助他人。同情和憐憫實質是充分體會別人的疼痛和難受的結果。所以經常讓孩子把自己痛苦狀態時的感受與別人在同樣情境下的體驗加以對比,體會別人的心情,可以使孩子學會理解別人,學會移情。例知:看到小弟弟摔倒了,家長啟發孩子:“想想你摔倒時,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難受,快去扶起他,幫他擦擦臉。”某地發生災情家長可引導孩子:“那裏的小朋友沒有飯吃,很餓,沒有衣服穿,凍極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裏,會怎麼樣?我們去捐點衣服、食品送給災區的人吧!”……

一點一滴的培養,一言一行的引導,仁慈博大的愛心、人道主義的道德就會在孩子心頭紮下根,就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擴展和升騰。從而更好的激發孩子的人際交往智能。

·人人平等

平等是調節人際關係的重要杠杆。因此,培養孩子在與他人交往中的公正、平等觀念,不僅有助於發展孩子良好的與人際交往智能,同時也是他將來能夠適應社會競爭、以良好的心態融入社會的根本。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有的孩子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幼兒園中仍耍少爺、大小姐脾氣,與小朋友們一塊玩時,看到好的玩具就要,不管別人是否在玩。達不到目的就又哭又鬧。凡有好事,他總想占先。為什麼這些孩子會這樣?原因在於他們缺乏平等意識。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平等意識呢?

首先,家長要在家庭環境中營造和睦相處、平等互助的良好氛圍。要讓孩子從小就在尊老愛幼的環境中受到熏陶,樹立起敬愛他人、安分守己的平等意識,並逐步推而廣之,養成經常關心幫助他人的好習慣。

其次,家長應該加強孩子平等意識與行為的培養。在孩子的生活中,要經常有意無意的正麵培養孩子推己及人、平等待友的好品德。可以通過講故事、做遊戲,努力培養孩子心靈中的公平意識。

再次,學校也要積極參與。孩子在幼兒園,學校接觸衡量“公平”事件比較多,所以對教師而言,樹立教育公平意識也相當重要。教師必須做到對所有孩子一視同仁、賞罰公平,克服教育中的馬太效應。

養成了人人平等這種品格的孩子,就能夠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按規則遊戲、輪流、分享……可有力促進人際交往關係。孩子的公正價值觀,是需要慢慢修習的。作家長的一定要持之以恒的對孩子進行培養。

衝突處理

和別人發生衝突,是孩子學習與人交往的途徑之一。發生衝突不要怕,家長要教育孩子從爭論、打架這類人際衝突中,吸取教訓,尋找更恰當有效的與人交往的方式方法。

·辨別是非

能夠辨別是非,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能力。培養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僅可以使孩子更好的認清事物的發展,並且還可以防止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發生衝突,或發生衝突後,不知自己的行為過錯,傷害他人。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在與人發生衝突時,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促進人際交往關係的良好發展,激發他們的人際交往智能呢?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麵進行。

有意識的提高孩子的道德認識。家長要讓孩子真正理解道德行為規範的意義,分清什麼行為是好的,可行的,什麼行為是不好的,不許可的;而且還要使他知道行為的後果如何。可列舉校園內經常出現的一些好人好事,以及不道德行為,加強對孩子的熏陶教育,使孩子的道德認識進一步轉變,從而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避免與別人發生衝突。

有意識地經常和孩子討論擇友的標準與注意事項。促進孩子恰當選擇交往的同伴,減少衝突的發生。

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在生活中,家長要鼓勵孩子將在與同伴交往中遇到的困難、麻煩講出來,教孩子學會辨別是非,分析並尋找積極的解決策略。

有意識的訓練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家長可以從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入手,比如上學擠公共汽車,每當看到出現一些爭論時,就讓孩子注意觀察,下車時還要把自己的分析講給父母聽,究竟他們是為什麼引起爭論的?究竟誰對誰不對?應該怎麼解決?孩子說完之後,當父母的再做點指導。天長日久,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就提高了,有此作基礎,孩子跟別人發生衝突的機會就會大大減少,還很可能善於給小朋友調節矛盾,使他成為大家擁護的好孩子。

總之,培養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僅可以使孩子在參與群體活動中避免衝突的發生,還可以使孩子在發生衝突後,辨別是非可以及時改正錯誤,向對方道歉,緩解衝突帶來的不良後果,促進人際交往關係的良好發展。

·敢於申辯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受了委屈,發生了衝突,敢於申辯,這對於孩子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促進積極的人際交往關係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促進孩子人際交往智能良好發展的重要舉措。

敢於申辯,是解決衝突的一種方法,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在衝突出現時,敢於申辯的,所以這還要家長對其進行訓練。那麼要培養孩子敢於申辨的能力,家長該怎麼努力呢?下麵就教大家幾招。

平時家長要講民主,允許孩子合理的辯解,培養一個勇敢、講道理的孩子。

生話中遇到一些事情,要引導孩子正確處理,鼓勵孩子要把事情說清楚又要注意心態的平和。讓孩子在衝突中敢於申辯,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讓孩子斤斤計較,隨意推卸應該承擔的責任。

培養孩子敢於發表意見,受了誤解敢於表白,善於表達清楚的能力。可以使用“大聲講話法”的方式來培養孩子。

家長要永遠用自己朗朗的聲音影響孩子。告訴孩子,講話一定要讓聲音到達對方的耳朵,將自己講話的目的準確無誤地表達給對方。

用欣賞、誇獎的方法,適當地幫孩子克服自卑,在表達問題上找到提高孩子積極性的突破口,要生動、敏銳、中肯、適度地引導孩子的積極性燃燒起來,逐步走向敢於講話,敢於申辯的“強者”角色。

·商量

和別人好好商量可以避免在交往中發生衝突,遇事隻有與人商量,虛心聽取別人意見,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因此商量也是促進積極的人際交往關係的有效方法。

當家長的應該有意訓練孩子與人的商量能力,具體的做法可從以下幾方麵進行。

家長要起到榜樣作用。家長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家長之間,家長與鄰裏之間、朋友之間等是否能商量合作,會對孩子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家長要有意識地與別人商量合作,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為孩子創造商量的機會。其實,孩子在遊戲活動、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遇到一些事情,需要和別人商量。家長如果能利用這些機會,適時地給孩子恰當的指導,幫孩子在頭腦中建立“商量”的概念。要給孩子講解如何以委婉的方式,求得他人對自己的支持。比如,“爸爸,我的遙控車車燈掉下來了,你能幫我安上嗎?”跟小朋友在一起,也離不開商量。比如,“我想搭一座四層高的快樂城堡,可總是搭不好,小姐姐,咱們一起搭,好嗎?”家長有意創造一些機會,教孩子商量的技巧.讓孩子通過和人“商量”,獲得幫助。

讓孩子體會到商量的積極效果。通過和別人的商量,使事情做成,增進友誼,這對孩子鞏固、強化與人協商合作行為是極為重要的。但幼小的孩子自己常常不能明顯感覺到商量帶來的良好效果,因此,家長看到孩子與同伴一起玩耍協商時,應注意引孩子協商合作的成果,如:“你們能商量著、合作著搭,真好!…看看你們商量後合作的結果是不是比自己獨自做的要好?”……讓孩子體驗到商量合作的愉快和成果。

總之,培養孩子與人商量的能力,這對於發展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培養責任心

有責任心,才會對人際交往中發生的衝突負責,這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是每個人對他人,對集體應有的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在與人的交往中,具有良好的責任心可以更好的協調與他人的交往關係,受到他人的愛戴,因此,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也是激發孩子人際交往智能的良好舉措,家長應致力於對孩子這方麵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