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給孩子做好榜樣,自身要對家庭、對團隊、對社會有較強的責任感.讓孩子受到影響,從而激發起他們的責任心。
在交往中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首先要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比如,和小朋友們一起玩遊戲時,自己玩完的玩具、看完的圖書要自己收起來。要讓孩子懂得,這些事是自己的事,他有責任對自己負責,也有能力負責。
教孩子關心他人。家長可以經常組織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們進行某項活動,並提出具體的要求:隻有大家共同完成某項任務,才算成功。比如賽跑,讓所有的孩子同時跑向某一個目標,在賽跑的過程中,肯定有的孩子跑得快,有的跑得慢,這時,家長應該提醒孩子們關心跑得慢的小朋友,讓他們對集體榮譽產生責任感,想辦法互相幫助,以此達到共同獲得成功的目的。
讓孩子對自己的過錯負責。孩子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犯了錯誤,家長都知道要批評幾句,但卻忽視了讓孩子對自己的過錯負責。這是不應該的,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要讓孩子正視自己的過錯。如當孩子不小心撞傷了別人住進了醫院,家長就該帶著孩子一同看望傷著的同學,並讓他抽出一定的時間護理傷者,讓他親身體驗一下自己的過錯後果,對自己的過錯擔負一點責任。這樣做可以使孩子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過錯給傷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以後再也不能冒冒失失了。並且這樣做會更受到他人的喜愛,甚至獲得他人的原諒,以此促進積極的人際交往關係。
責任心,是一個人日後能夠立足於社會、獲得良好人際交往關係、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作為家長應努力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道歉
當孩子一天天長大,能與其他孩子打交道的時候,就會不可避免地犯一些錯誤。孩子在交往中犯了錯誤,如與小朋友發生了衝突、破壞了公物、損害了別人的利益等,家長都要督促孩子給受害者道歉,這不僅可以緩解對別人的傷害,而且,勇於麵對錯誤,敢於道歉,是一個人應具備的品質。這樣做,對於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是激發孩子人際交往智能的良好舉措。
當孩子在與別人交往時犯了錯,家長讓孩子向受害者道歉是應該的,但一定要講究方法,首先,家長不要當著眾人麵責怪孩子,這會傷及孩子的自尊心,進而激起其更強烈的反叛情緒。應該用嚴肅而平靜的語氣,問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讓孩子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讓他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與嚴重後果。一般來說,孩子犯錯都是因為臨場控製不了自己,坦誠地跟他談,他很快就能領悟到自己的過失並真心悔過。要讓孩子誠懇地向對方進行道歉,並且要賠償受害人的損失,由此還要對孩子進行教育,讓他知道自己這樣做的嚴重後果,杜絕下次再犯。
總之,要妥善為孩子收拾人際交往中的“戰爭”殘局,教孩子學會道歉。這種道歉觀念的樹立在激發孩子的人際交往智能方麵也是至關重要的。
社會生話
孩子終歸要長大,終歸要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扮演屬於自己的“角色”,參加社會實踐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孩子的“社會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良好人際交往能力,對於孩子的一生來說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家長應努力為孩子做好這方麵的指導。
·在學校(幼兒園)
學校(幼兒園)是複雜的“公共場所”,有著複雜的人際關係,這對孩子的人際交往經驗提出了挑戰。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在學校(幼兒園)與其他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呢?家長可從以下幾方麵進行訓練。
首先,培養孩子笑。一個討人喜歡,受到大家歡迎的孩子一定是個喜歡笑,又非常講禮貌的孩子。學會微笑會為孩子贏得好人緣。要讓孩子微笑,家長就要善於營造好心境,以身作則用微笑迎接每天的到來,讓孩子感受到快樂。記著這樣一句話:不是每個人都能靠技能取勝,如果沒有什麼特長,微笑的孩子也最受歡迎。
其次,要教會孩子用禮貌的語言和小朋友、同學、老師打交道。如果問別人問題,更要用客氣的語言,多用“請”,“謝謝”這樣陽光的語言,還要懂得尊重別人,與人談話時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話,也不要用手或身體碰人。這是需要家長與老師一起來培養的,而這一點是孩子學習人際交往的重中之重。學會了講禮貌,會讓孩子更容易與別人融洽地相處,成為一個人見人愛的孩子。
再次,要培養孩子合群。幫助孩子學會建立和維係健康的友誼是現代家長必須做的一件事,因為集體和朋友是孩子生活中的一個精神停泊地,孩子的社交技能、良好的行為舉止,以及寬以待人、富有同情心等等與人相處之道,在童年時期就開始形成了。童年時期就讓孩子學會合群,對於孩子成年後在情感上釋放壓力的幫助更是不可小覷。
為了培養孩子合群,家長可以自己或讓孩子多邀請小朋友到家裏玩。一方麵讓孩子盡快融入集體生活中,另一方麵也讓孩子學會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並從中感受到快樂。還有就是讓孩子積極參加集體話動,不要老是特殊化,友誼是在交往中建立的,隻有經常參加集體活動,才能使孩子獲得友誼,使他變得更合群。
一項調查表明,在幼兒園和小學的時候就能夠和別的小朋友友好相處的孩子,一般到了中學和成人時期在人際關係上就能夠遊刃有餘。由此也可以看出培養孩子合群的意識有多麼重要。
總之,幫助孩子在集體生活中獲得好人緣,是需要家長與孩子經過一番努力才能獲得的。家長要多留意孩子在學校(幼兒園)的社交活動,多幫助、引導他與別人和睦相處,有了您的幫助,相信您的孩子會更加順利地融入到新的團體之中,促進孩子的人際交往智能。
·買東西
善於交往的人才會真正開拓局麵,獲得成功。這就要尋找孩子願意做並經常有機會與之打交道的事件,比如去買東西等,教孩子學會怎樣與社區中的工作人員打交道。
當孩子還小時,家長就要常常推著童車帶孩子去附近買東西,孩子也很願意跟隨大人上街購物。有些家長始終讓孩子坐在車上,買來的東西也和孩子一起放在小車上推著回家。孩子看不清楚外麵發生的事,甚至在童車內睡著了。這就讓孩子失去了學習和參與的機會。家長應該將孩子抱起來或牽著孩子,讓他看看商品,聽著大人討價還價說話(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與人交流)。在回家的路上家長可以教給孩子念買來物品的名稱,孩子通過參與就可以學到新名稱,看到新鮮事物,開闊眼界。
等孩子大些了,家長可先帶孩子去固定的商店,找固定的營業員買東西、聊天,教他向營業員問好。
為了孩子能更好的獨立去買東西,家長還可以在家和孩子表演買東西的遊戲,家長可以當營業員,讓孩子表演進店買東西的動作,及和營業員打招呼、講述所買的東西……這時家長要著力鼓勵孩子使用禮貌的語言,大方的言談舉止等等,讓孩子在訓練中掌握與人交往、購物的技巧。
然後給孩子一次自己購物的機會,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有意識地要他們進行小件物品的購買活動。另外家中有什麼舊報紙、舊衣服、空酒瓶等,可以叫他們去收購站賣。商品交易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特例,在交易中,它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有利於豐富交際對象和加深對人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孩子由於缺乏經驗,在初次交易中可能會吃虧或出現差錯,對此,家長不要過多指責,以免影響他們交際的信心。
我們已經知道,現代社會中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多麼重要,因此,家長們應努力為孩子創造各種與其他成人、其他孩子交往的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活動範圍的擴大,家長還要教給孩子們與社區內和自己生話有關的各類人群打交道的技巧。
·做客
生活中,家長可能經常要帶孩子去別人家做客,其實,做客這項社會活動,對孩子來說是個學習人際交往的好機會。和在家中接待客人一樣,教孩子在新環境怎樣與人恰當地打交道,增強孩子對新的社會環境的積極態度和適應能力。
如果家長把每次帶孩子做客當作一個人際交往的教育活動,那麼就要在去以前,對自己孩子在當前人際交往中最突出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並以此形成具體的教育目標和方法。
比如孩子怕去陌生人家,父母就要逐漸引導孩子大膽、大方地走進朋友家。可以先邀請對方到家裏來做客,如果有孩子,最好也讓對方帶上孩子,讓孩子觀察對方家庭中的孩子在做客時的表現,以榜樣的力量來熏陶孩子。再製造幾次機會讓孩子在公共場合遇見對方,熟悉後,再領著孩子進入對方家做客。
如果孩子在交往中不太禮貌,這時可以先領著孩子去熟悉的親戚家做客,如姥姥家(這樣做的好處是,親人對孩子的不禮貌暫時能接受)。在去姥姥家時,家長要讓孩子體驗禮貌地回應是很實際的禮儀練習。在家長指導著孩子按了門鈴之後,要和孩子在門口安靜地等待直到主人開門。進門後,家長要引導孩子在問好之後主動把脫下的鞋子排整齊。當孩子受到招待時記著讓孩子說聲“謝謝”。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在陌生的環境中更是如此,告訴孩子隨便亂動別人的東西是不禮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書,一定要經過主人的同意。在自己玩時記住不要打擾大人談話,玩過之後,記著讓孩子把東西放好。通過幾次這樣在最親近的親戚家做客的練習,逐漸讓孩子養成在其他家庭做客時講禮貌的好習慣。
對於大點兒的孩子,如果您想讓孩子在交往中找到適當的與人交流的話題,家長可以在帶孩子做客前,用一個孩子喜歡的話題,引起孩子了解別人的興趣,並以這個話題為中心去了解別人,增加入際交往的深度。這對於培養孩子在與人交往時有話可說,增加交往的技巧十分有用。
比如父母對孩子說“明天咱們去李阿姨家,李阿姨家養了一盆水仙花,你想知道他們家是怎麼養水仙花的嗎?”要是孩子果然表現出興趣,您要聽聽孩子想知道哪些有關養水仙花的事情,鼓勵孩子在做客時,向阿姨提出來。您可以事先提醒孩子要用禮貌的提問方式:“請問您……”、“您能告訴我……”做客時,父母要專門空出一段時間,盡量促進主人和孩子的交往和談話,如請主人帶孩子去看一看水仙花,看看怎樣給花澆水、施肥……教孩子向主人禮貌地打聽有關養花的方法等。這樣可以促進孩子與別人之間的交往關係,讓孩子受到他人的喜歡,從而激發孩子與更多人交往的興趣,為開發孩子的人際交往智能作貢獻。
·請人幫忙
在生活中,孩子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家長也不可能時時刻刻跟在孩子身邊,因此,教會孩子求人幫忙,這對於孩子來說,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孩子向人求助過程中的交往能力,更是決定孩子是否能夠獲得良好幫助的重要因素,所以家長應該努力的訓練孩子求助時與人交往的能力。
學會表達。從孩子會說話起,家長就應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當孩子隻能說兩個字、三個字、簡單的一句話時,父母可給孩子做示範,比如幫助孩子表達清楚他的意思,再讓他學說一遍。到孩子兩三歲,多提示他把一句話說完整、把自己的想法說明白,如果是請他人幫忙或替自己做事,一定要把自己的要求說簡練、準確,讓人聽懂,就像“媽媽,我想喝水”。
知道商量。幫孩子在頭腦中建立“商量”的概念,給孩子講解如何以委婉的方式,求得他人對自己的支持。比如,“媽媽,我的頭發散了,你能幫我梳好嗎?”“我想疊一個紙飛機,可總是疊不好,小姐姐,你教我好嗎?”家長有意創造一些機會,教孩子商量的技巧,讓孩子通過和人“商量”,獲得幫助。
了解自己。孩子向他人求助,有時需要介紹自己。比如,和爸爸媽媽外出走丟了,不知道怎麼回家。遇到類似情況,孩子不僅要向Il0報警,還得知道自己和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電話號碼,以及父母的單位和單位的電話。因此,父母要將這些內容反複告訴孩子,便於孩子記深、記牢。
懂得感激。讓孩子明白:求人幫忙,是給人添麻煩的事,一定要客客氣氣、禮貌周全。比如身穿的套頭衣服比較緊,自己脫不下來,請他人協助時可以說:“我的衣服太緊了,麻煩你幫幫我,行嗎?謝謝你!”這樣說,有誰不願意助孩子一臂之力呢?當然,感激不僅僅是掛在嘴邊上的,告訴孩子:在別人碰到困難時,也要盡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讓孩子學會這些在求助時與人溝通的技巧,就可以使孩子受到他人無可拒絕的幫助,所以家長應加強對孩子這方麵的訓練,同時,也是為激發孩子的人際交往智能作努力。
·外出旅遊
利用節假日與孩子一起走出家門、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可以增長見識,陶冶性情,也可以培
養孩子的興趣、開放胸襟。旅遊是一種開放性活動,交際也是開放性的,兩者是相通的。 交際需要袒露自己,需要主動和熱情,一個沉默寡言、性格內向,不愛活動、自我封閉的人,怎麼會有很強的交際能力呢?在旅遊中,有要買車票、住旅館、進飯店、購門票等活動,家長應有意識地要孩子去做這些事,至少要讓孩子參與到這些事情中來。那麼孩子在參與這些活動時,就可以直接接觸到一些新的對象,了解新的交際內容,提高交際能力……旅遊結束時,見識廣了、談資多了,這又給以後的人際交往增加了話題。
小結
加德納教授認為,人際交往智能的積極發展決定了個體能夠導向成功而完滿的成人生活。一個人在與生活在周圍的、社區的、國家的乃至整個世界的人共同生活及工作時,都需要人際交往能力。良好的人交往能力,對於人的任何方麵乃至一生都有積極的意義,所以家長應努力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在本章的智能培養工具箱中,我們從創設人際交往智能學習的環境、溝通、交往、衝突處理、社會生活幾方麵具體介紹了一些培養人際交往智能的策略,家長可以參考學習,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將這些策略納入到培養孩子的訓練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