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讓孩子認識自我(2 / 3)

這樣做,不僅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良好的感覺,全麵的認識自己,並且還培養了孩子待人接物、大方得體的態度和表現能力。

·我是獨特的

孩子小的時候對自己不能有全麵的認識,所以他們很難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甚至對自己的長相、身體的特點,都是模糊的,因此,家長應該多創設一些條件讓孩子來認識自己是獨特的。

比如,家長可以拿出孩子的照片與別的孩子的照片作比較,讓孩子觀察自己長相與別人的不同。家長也可以將自己與孩子的對話錄下來,讓孩子聽聽自己與孩子的聲音的不同之處……

並且也可采用一些比較抽象,但很容易理解的方法來讓孩子認識自己身體的特點,與別人的不同之處,比如:家長可以拿出印泥、白紙,和孩子一起玩印指紋。將指紋印在紙上,教孩子區分不同手指的指紋形狀,大致分為三類,即“弓型類”指紋、“螺旋型類”指紋、“環型類”指紋。讓孩子通過認識自己的指紋來認識自己身體與別人的不同之處。

總之,供家長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家長可以慢慢摸索,最主要的是要真正通過這些方法,這些比較,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更全麵的認識,真正達到認識自我的目的。

·身體哪兒在動

生命無處不是動態的,而這個道理對於孩子來說,卻是意識不到的,因為他們對自身缺乏認識,所以家長有必要做一些活動促使孩子探索自身的奧秘,從而對自身的狀況發生興趣。

比如,家長可以放一段音樂,讓孩子隨著音樂扭動起來,然後,家長喊口令:“讓身體的某一部分停止不動,看看你的扭動有什麼變化,頭不許動,怎麼樣?屁股不許動!腰不許動!……”這樣做是很好玩的,原來哪個地方不動,扭動都不可能順利進行,孩子會對自己身體某個地方不動而引起的“扭動不變”發生興趣,從而探索肢體的活動規律。

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感受身體關節的活動。比如家長拿出一張人體輪廓圖和筆,在輪廓圖上標出活動的部位:脖子、肩、肘、手腕、手指、腰、胯、膝、腳腕、腳趾等(在關節處畫個小圈)。讓孩子知道這些部位是關節,關節動才能活動。家長對孩子進行訓練,家長可以讓孩子寫字,當孩子拿筆時,家長說:“手指不許動!”這時,孩子會知道——手不許動怎樣握筆?怎樣寫字?他會向家長提問,那麼,這種讓孩子探索身體關節活動的目的就達到了。

除此之外,家長也可和孩子做遊戲來激發孩子探索身體細微的活動,如家長可以故意朝孩子眨眨眼睛,吸吸鼻子,這時孩子會興奮地發現:大人的眼睛在動,鼻子在動……

對於體驗身體內部的活動,家長也可以讓孩子這樣做:“好,現在你閉上眼睛睡著了,是不是什麼都不動了?”讓孩子摸摸脈搏、摸摸胸口、摸摸鼻息……這時孩子會發現脈在搏動,心口還在跳,鼻子還在呼吸……通過這樣的訓練活動,逐漸讓孩子知道身體內部的奧秘。

這些活動不僅能讓孩子認識自我,還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同時,向孩子進行一些保護身體健康的教育,培養有利於健康的好習慣。

情緒和性格

孩子的行為常是被情緒、性格所左右,情緒有良好的,也有惡劣的,孩子並未意識到自己處在什麼情緒中。性格也是有良好的,有不良的,往往在生活中,由於孩子的不良性格而導致孩子多方麵失敗。所以家長應該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幫助孩子調節自己的情緒;並且要孩子認清自己的性格,有意識的引導孩子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真正培養孩子成長為

一名健康向上的合格人才。

·情緒臉譜

認識各種情緒,可以有效的控製和調節不良情緒。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不同情緒的臉譜(最好是簡筆畫的),讓孩子一起來學習認識不同的情緒。

首先,看臉譜說情緒。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情緒臉譜,說一說每個臉譜表示的是什麼情緒?如果是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可以用問題激發孩子對情緒的想像:“他為什麼笑呢?有什麼可樂的事?”“他為什麼哭呢?有什麼難過的事嗎?”“你看他是不是很幸福的樣子,為什麼呢?”……家長和孩子一起猜想,邊看邊說,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分辨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

當孩子對情緒和表情有一個很好的認識時,家長就可指導孩子做一做臉譜上的表情,大人做給孩子看,孩子做給大人看,還可以對著鏡子做各種表情。

·笑比哭好

笑是孩子愉快情緒的表現,讓孩子經常展開笑容,可使他更容易展開心扉,接受、容納更多的外界信息,並且樂意接近他人,有利於培養良好的情緒情感。所以家長們要動一動腦筋,想出更多讓孩子快樂的辦法吧。

當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感,知道喜、怒、哀、樂的區別時,家長要引導孩子學著控製情感,提高自我控製能力,逐漸能在大人的幫助之下,調節自己的情緒。

·把不高興的情緒趕走

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反應,孩子的情緒更像天氣一樣,變化無常。高興時自然皆大歡喜,情緒壞時卻很讓大人頭疼,對此,搞得有的家長不知所措,有的家長一味地哄勸、遷就,還有的則不理不聞,甚至粗暴對待……這些做法雖然能暫時起到作用,但從長遠發展來看是不可取的,不但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良好個性,而且會使孩子的不良情緒更加惡化。

所以當孩子有壞情緒時,家長一定要注意采用科學的方法來幫孩子把壞情緒趕走。首先要冷靜下來,不要被孩子的壞情緒牽著鼻子走,然後堅持科學的教育方法:要孩子用語言而不是用動作來表達憤怒.不允許孩子憤怒時打人或毀物,在氣頭上可以讓孩子適當發泄,如傾訴發泄,表情發泄,流淚發泄等。

當孩子的壞情緒升級到不可理喻時,家長不要急於施教,無需多言,隻是平靜地坐在孩子身邊,讓孩子感受到體諒與理解,還可以溫情地撫慰,起降溫作用,待孩子情緒緩和了,再幫助孩子反省憤怒、分析憤怒,教孩子學著製怒,例如:氣頭上走開,去做別的事情等,教他(她)有意識地控製自己。

平常生活中,家長也要給孩子起到模範帶頭的作用,最好不要在孩子麵前表現出壞情緒來。更不能以哭鬧、酗酒、吵罵等不良方式來發泄情緒,否則近墨者黑,孩子有可能會受大人的情緒感染,在以後的生活中,當孩子的情緒不好時,更加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家長在這方麵一定要注意。

·做快樂的事情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個性與家長的性格有密切關係,所以,家長要注意以自身良好的性格影響孩子。研究還表明,孩子的性格形成與親子關係類型緊密相關:民主型親子關係,易於培養開朗的個性;而專製型的家庭,則易於出現畏縮的孩子,因此,要注意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

在生活中,家長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讓孩子更加快樂,就要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努力的讓孩子多做一些快樂的事情。

比如:在臨睡前,家長和孩子說一說“今天的快樂事”,周末的時候,也可以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輪流說說這個星期自己快樂的事情,要盡量說得讓大家都樂起來。此外,家長還要切合實際地要求孩子,耐心不急躁;鼓勵孩子交朋友,特別是和性格開朗、活潑的孩子交朋友;放開手讓孩子自由、自主地活動,多走出家門,融入外麵的精彩世界。常和孩子一起感受快樂,以自己樂觀的情緒感染孩子。

當然,讓孩子快樂的方法很多,隻要家長合理的提供讓孩子快樂的機會,那麼孩子一定會快樂起來的。

·做個勇敢者

自信的“敵人”是畏縮,孩子不是一生下來就畏懼退縮的,相反,很小的時候都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長大一些了,反而畏縮起來,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大部分的原因,還是跟家庭教育有關,比如:對孩子過分照顧,過分愛護,使孩子變的脆弱起來;封閉式地教育,總是關在家庭的小天地裏;馴服式教育,一貫要求孩子順從、聽話,把孩子教育成了什麼都怕的“小白兔”;與家庭環境有關,如過於沉悶、過於冷清的環境,容易養成孩子的退縮性格;與家長的性情有關,這些孩子的父母有的就是退縮型的,家長過於內向,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所以要及早改變孩子的畏縮性格,讓孩子做個“勇敢者”,不要指望“孩子大一些就會好的”,這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培養。

在生活中,家長可以實行開放式教育,放開手讓孩子去鍛煉,多走出家門,在外麵的世界“闖蕩”;盡快讓孩子過集體生活,鼓勵孩子在集體中表現自己;培養孩子的勇氣,讓孩子逐漸從“怕”的陰影中走出來。

當然,除了這樣做之外,家長也可以對孩子某些方麵的膽怯實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比如:孩子怕黑,家長可以用和孩子玩遊戲的方法來改變孩子—可以在天黑後,孩子要睡覺時進行,若孩子很怕黑,可以讓房裏有暗淡的燈光,或大人陪著孩子,幫助孩子適應黑暗。待孩子適應了黑暗後再關燈,直至孩子能一個人獨處在完全的黑暗中為止,這樣做既能鍛煉膽量,又能提高孩子的機敏能力。

總之,家長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勇敢”的性格,這樣,你的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新事物,增強在遇到困難時的處事能力等,做一個全麵發展的人。

思維技能

思維能力,是內省智能的一個重要體現部分,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如果一個人不會思考問題,還能談什麼內省呢?從小培養孩子的思維技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重要。那麼,在家庭教育中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思維技能呢?家長可以試試下麵的方法。

·對孩子發問

發問對於培養孩子的思維技能是很重要的,因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

家長對孩子的發問必須掌握一定的形式和技巧,這樣不但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而且可以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時還可培養其表達能力,是激發孩子內省智能的有效手段。

家長對孩子發問時,要講究技巧,最好依據孩子的能力,問一些沒有唯一答案的開放性問題,不要隻問對或錯的單一式問題。也可依據台灣學者陳龍安總結出發問技巧的“十字訣”來對孩子進行提問。這“十字訣”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問答遊戲;“例”,即是多舉例;“比”,比較東西和東西間的異同;“替”,讓孩子多想些有什麼是可以替代的;“除”,用這樣的問題啟發,除了什麼還有什麼?“可”,可能會怎麼樣;“想”,讓孩子想像各種情況;“組”,把不同的東西組合在一起會如何;“六”,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舉例來說,孩子要去郊遊,就可和孩子討論請誰一起去?何時去?為何要去?到哪裏去?帶什麼去?問題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類”,是多和孩子類推各種可能。

家長若要掌握了這些發問技巧,並合理的在生活中對孩子加以運用訓練,則可很好的激發弦子回答問題的能力和技巧,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這對於培養孩子的思維技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創造“想問”的情境

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這對於孩子思維的發展極其重要。

或許有些家長會問,如何才能讓孩子想問?會問?要讓孩子想問題並提出問題,一個重要的做法就是:家長要給孩子創設“想問”的情境,以此來激發孩子想問的興趣。

所謂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首先,家長讓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說一半、讓孩子好奇地詢問結果;玩猜謎遊戲,給一些暗示等;然後引導孩子如何問得清楚,而且能有禮貌地問;其次,鼓勵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種求知的欲望,他們心中原本有著無數個“為什麼”,渴望了解這個奇妙世界的本來麵目。家長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滿足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對孩子的提問努力表現出自己的興趣,與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尋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問題的欲望就會不斷增強。從而更好的激發孩子思維技能,發掘孩子的內省智能。

·尊重“異想天開”

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種求新求異、設法打破框框條條的束縛而使問題得以解決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在孩子充分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基礎上的。作為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就應改變“包辦”思想,讓孩子充分擁有做事和思考的權利,允許他們異想天開。

比如,當孩子對一道算術題的運算采用違背規律的方法來進行運算時,家長和老師不要急於阻止,應該意識到孩子雖然違背規律進行運算,卻透露出一種萌芽狀態的獨創精神。家長要對他這種異想天開的“找竅門”給予充分肯定之後,再循循善誘地告訴他,對自己周圍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觀察,對思維結果還需驗證,驗證的標準就是看它的實際效果,然後,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來分析他這種采用違背規律的方法進行運算的弊端。